耶耶!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学”见解考论
内容提要: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紧张的、底子性的见解,先秦文学指以礼乐为主的古典之学;汉代以降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履历了从经学之士到辞赋之士到造命之原的变化,固然,这不是说后者代替了前两者,文学具备了造命之原的职能后,其经学和辞赋的职责仍旧存在;隋唐科举建立后,文学义界又与科举产生密切干系。总之,从共时的角度,文学见解本身存在着多层面和多条理的意涵,至少包罗:(一)职官;(二)担当此职官的职员;(三)与此职官、职员相顺应和相接洽的才华,特别是与之相干的文体,三者均可称为文学。从历时的角度,上述诸层面、条理间的文学意涵相互关联、影响,并与选官制度、文誊写作制度等制度设置干系密切,差别的期间均不能不有所变革;而这些制度设置就与文学史演进一起构成了文学见解变革的紧张影响因素。
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紧张的、底子性的见解,学界对文学见解的观察大抵在两种径路睁开:一、郭绍虞《文学见解与其意义之变迁》将文学见解演进期分为三个阶段:周秦时期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二义,两汉则开始把文和学、文学和文章分别而言,文学虽仍含有学术的意义,但文和文章已专指词章而言。魏晋南北朝,文学从其他学术中独立出来,而文学内部更进一步有了文笔之分。[1]此说多为厥后学者信从,但也不无异同。日本学者兴膳宏提出驳正,以为先秦、汉代文学固然是指学问,六朝时期的文学也并未等同于文章,而仍包罗有学问的意义。[2]杨明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一语的寄义》一文中支持了兴膳宏的见解。[3]陈引驰以《世说新语·文学》篇为中心,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见解举行整理,在兴膳宏、杨明所论底子上有所折中。[4]15-29二、王利器《文学古训辩证》将文学分为文学之科文学之职文学之人[5],即文学作为身份、素养、职官三个层面的意涵。这是很紧张和富于建立性的梳理,但在学界未引起充实器重。
上述两种研究,各有其优长,但也不无短缺。郭绍虞的期间,学者多持进化论的见解,以为中国的古代文学,岂论是实际创作还是见解层面,都肯定会进化到西方所谓纯文学的阶段,故对文学见解倾向于单线条的梳理和形貌,但实际的环境要巨大得多:一方面,像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史其他见解一样,文学也是一个弹性极大的见解,汉代以后,在文章博学的内涵下,其外延各个期间不尽雷同,乃至颇有差别;另一方面,文学见解本身存在着多层面和多条理的意涵,至少包罗以下几个方面:(一)职官;(二)担当此职官的职员;(三)与此职官、职员相顺应和接洽的才华,特别是与之相干的文体,凡此均可称为文学。这三方面的文学意涵相互关联、影响,与选官制度、文誊写作制度等干系密切,差别期间均不能不有所变革,而这些制度设置就构成了文学见解变革的紧张影响因素。王文涉及了文学见解多层面、多条理的意涵,但其所论下限仅及两汉,建安以后即以为文学即为文士专享之名[5]135,而近于郭绍虞之论。更紧张的是,王文未曾存眷汉代以后文学之职所对应的写作尤其是公牍写作,因而对付汉代和汉代以降长时段内文学见解在各层面上的紧张变革无所显现。
基于此,本文即据以上述研究为底子,对文学多层面、多条理意涵作细分和长时段的观察,同时特别器重对文学见解之影响因素的阐发;这些影响因素重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层面的因素,包罗选官制度、公牍写作制度及史官制度等,二是文学史生长自身的因素。
一、先秦:作为博学的文学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辈》篇:操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北宋邢昺疏曰:文章博学,若则有子夏、子游二人也。①郭绍虞即引证了这段话作为对文学的表明,但郭氏同时很清楚,文章博学乃是后起的见解,而不是先秦原来的见解。他在《文学见解及其寄义之变迁》中说:大抵初期的文学见解,亦即最广义的文学见解;统统册本,统统学问,都包罗在内。[1]17他在《中国文学品评史》中进一步说:则所谓‘文学’云者,偏于学术可知。故邢氏所谓文章、博学,并非分文学为二科,实以孔门所谓‘文学’,在后代可分为文章、博学二科者,在当时必兼此二义也。[6]14所论审慎精到,痛惜郭绍虞这后一层的意思,却常常地为研究者忽略了。
全面相识了郭氏的文学界定后,以此为底子,仍需作两点修正和增补:
第一,先秦文学为博学之义,而重要应指往代的礼乐制度。杨树达《论语疏证》遍引先秦、汉代与子游、子夏相干文献记录以释文学,子游、子夏一节,所引文献不出诗书博学和礼乐两端。[7]253-255《吕氏春秋·荡兵》篇云:当代之以偃兵疾说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高诱注云:虽以辨文博学力说偃兵,不自知博者,不服从也。[8]162则高诱也以博学释文学。季镇淮在《文义探原》中也对文及与之相干联的其他词汇如文德文学作了比力体系的表明,他说:殷周以来,‘文’涵有‘德’的意义,到了春秋‘文德’便结成一个词,春秋以来,‘文’含有‘学’的意义,到了晚期,‘文学’也便结成了一个词。他连合《论语·先辈》篇上引关于文学的记录,在叙述了子夏于学、于诗、于礼乐等方面特别的素养之后称:春秋晚期的‘文学’一词的意义相称于我们所谓古典,善于文学者,可称之为古典家。[9]15-16这是很正确的表明。按以徐中舒考据:那些专门替殷商跟班主贵族主持宾祭仪式、祭祖、事神、办丧事、当司仪的人,才算是最早的儒家。[10]181则殷商儒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在礼乐的谙熟上颇有渊源,这些也属文学之学。
第二,文学既指以礼乐为主的古典之学,则先秦文学之士重要指儒生,但并不限于儒生,这一点前引王利器文已有所显现,这里稍作增补。《韩非子·六反》第四十六所列世之所誉之六民中有文学之士: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11]948陈奇猷按曰:文学之士,指儒、墨言也。盖儒、墨以多读书见称。孔子以五经教弟子,墨子读百家春秋。故《显学篇》谓儒、墨之徒藏书策、服文学也。[11]954注[4]按语文学之士兼言儒墨,所谓儒、墨以多读书见称,则文学还是在博学的层面立意。
二、汉代的文学:从经学之士到辞赋之士到造命之原
汉代尊孔子为素王,所谓代汉制法[12]194,孔门四科的见解不但反应在头脑层面,实也表现于汉代实际的政治生存包罗选官制度上。下面是两段有关选官的文献,因其较为完备,具录于下:
世祖诏:方今推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操行高超,志节明净;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执法,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坚忍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耿介、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13]3559
三公辟召以四科取士。一曰操行高超,志节明净;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晓执法,能按章覆问;四曰坚忍多略,遭事不惑,,才任三辅剧县令。[14]187
汉代选官四科,开始是丞相府辟举仕宦的方法,厥后生长成为整个察举制度。[15]14-17若将孔门四科与之相比较,操行高超,志节明净属操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属文学。汉代朝聘盟会之礼久废,春秋卿大夫交代邻国,以微言相感(《汉书·艺文志》)的辞令之学天然不可,故汉代选官诸科中缺少言语一项,但明晓执法,能按章覆问仍夸大覆问,盖因监察刑狱之中,言语覆问的本领特为紧张;至于坚忍多略,遭事不惑,才任三辅剧县令则是政事的内容。因此,汉代文学是与职官接洽在一起的。陈梦家《武威汉简补述》考述文学弟子时称:汉代所谓‘文学’,乃指经术而言。它同时又是一种资历和学官的称呼。[16]286王利器言:尔时(指汉代)之所谓文学者,实具有两重意义。当其未出仕之前,所谓文学,则为四科之文学;及其入仕以后,所谓文学,则为百官之文学。[5]《文学古训辩证》,135此论断总体切合汉代尤其是西汉前期文学和文学之职的实际环境。
文学之职在中心属太常,太常是礼官,其所执掌,一是宗庙礼节,二是文化教诲[17]85-91,三是备照料。《盐铁论》是桓宽据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达文学[18]1就盐铁专卖、平准均输应诏对策辑录而成的一部书,其参加对策之贤达即满是由三辅、太常选拔[16]媒介,4。晁错尝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汉书》晁错本传),《汉书·儒林传》载公孙弘所定功令,郡举文学参加岁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文学掌故就是太常掌故。这里可以看到其于先秦文学的承继。与此相接洽,文学之官尚有进谏的职责,刘歆《答文学》云:诚思拾遗,冀以云补。[19]626此处文学重要指太常博士,歆文当是与其《移让太常博士书》同样性子的笔墨。《汉书·儒林传》所载诸人,除个别不仕外,多曾任职太常掌故、太常博士或学官,都属文学之职,同时经过太常选拔的文学之士越来越多地被任命为各级仕宦,如《汉书·儒林传》所言: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郡国也有文学之职,其执掌与中心相类,素养上重要以经学为主,但更偏于教诲。[20]748武帝时隽不疑、昭帝时韩延寿、张禹皆曾为郡文学。[17]《关于文学弟子的考述》,289汉代以后州县级常置不废,《事文类聚》外集卷四文学条云:汉公府州郡并有文学,魏诸王始有文学员,晋宋齐梁陈皆因之,班第五从七品,后魏六品上,北齐因之,隋唐亲王府置二人,从六品上,掌雠校文籍,侍从文章,宋置,元复旧制,从七品。[21]卷四于州郡及诸王文学之职的品秩、沿革、职能叙述得颇为扼要。
从汉武帝开始,朝廷以贤达文学的途径,招录了大量辞赋之士。此前,辞赋之士多在诸侯方国,尤以齐、梁为众,至于以辞赋之士而入中心朝廷者,贾谊等已为先驱,但还是零散之举,大量辞赋之士以贤达文学这种国度制度的情势进入中心政治舞台,却要至汉武帝时期。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以经学为主的文学开始容纳(不是更换)辞赋文章之学,文学之职除经学之士外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指称辞赋之士。此种情况,《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有明白记录: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达,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娄举贤达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度自制。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说,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开始辈。[22]2775
此中枚皋见于《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依父枚乘立传[22]2366,司马相如(卷五十七)、东方朔(卷六十五)单独立传。这些人或是天子或诸侯王的文学侍从,或由郎官给事内朝尚书、侍中等职②,而担当或参加国度文誊写作,是《汉书》无文苑传或文学传之名,已具文苑传之实也。以下即对上述文献所载严助等12人的职官、素养及文章写作等,作一综合阐发。
就职官而言,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终军等皆尝为侍中、中大夫、给事中等。侍中近密,如应劭《汉官仪》所言入侍天子,照料应对,并可代天子诘责公卿。给事中与闻政事,虽不如侍中之重,但也有照料应对的职责。③谒者也是礼官,严安曾为骑马令,颜师古注曰:主天子之骑马也。待诏更多为天子的清客、文学侍臣,司马相如、枚皋所任郎官,亦均为近侍之臣。
就其素养而言,上列诸人多辞赋之才,也多纵横之术,这两者的干系本极密切。④值得留意的是,吾丘寿王、东方朔均以格五、射覆、隐语等俳谐伎艺待诏,这也提示我们存眷辞赋和辞赋之士的文学才华与民间廋辞、隐语的内涵接洽[23]2,着实西汉辞赋之士的知识、素养本多来自民间,具有此种知识配景的辞赋家如东方朔、枚皋等,只能作无根之游谈,朝廷便俳优蓄之了。
侍中、给事中等职属尚书台,汉代尚书台为中朝官⑤,武帝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亟需加强中心集权,尚书的职权乃渐渐扩大,严助等人得以乘势而起。两汉尚书台主文书。[24]因此,除辞赋写作外,严助等也包袱一部分国度公牍写作职能。汉代重公牍,王充《论衡·别通》称汉代以文制知天下。[25]270武帝后,公牍趋于典雅,如《文心雕龙·诏策》所谓观文、景从前,诏体浮杂,武帝崇儒,选言弘奥,故朝廷可容纳越来越多的辞赋之士。既是天子近侍,则辞赋之士所作公牍便以诏令、檄移为多,《西京杂记》引扬雄语云:军旅之际,兵马之间,飞书驰檄,用枚皋;廊庙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26]29《文心雕龙·诏策》言: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檄移》言: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诏策》又言:及(武帝)制诏严助,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严助事见于《汉书·严助传》,可见严助也常常参加大命诏策的写作。
别的,辞赋之士既见招于武帝艰屯之际,武帝就必要利用他们与意见相左的群臣相驳难。据《汉书》载,严助曾受汉武帝命驳难淮南王刘安,朱买臣、吾丘寿王曾驳难公孙弘,刘安、公孙弘诎服⑥,这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义理之文。正如《文心雕龙·议对》所言:迄至有汉,始立驳议。若贾谊之遍代诸生,可谓捷于议也。至如吾丘之驳挟弓……虽质文差别,得事要矣。⑦实际上,即就辞赋而言,汉代赋的性子、成果或类于周或春秋时期的《诗》,或作美盛德之形容之颂,或主文而谲谏(虽则不免劝百讽一之讥),在政治生存中颇具辞命的意义。东汉辞赋虽增长了小我私家化和抒怀化的特性,然而讽谏的赋作仍不为少,《后汉书·文苑列传》载杜笃以关中表里江山,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乃上奏《论都赋》,称窃见司马相如、杨子云作辞赋以讽主上,臣诚慕之,伏作书一篇,名曰《论都》,谨并封奏左右。《傅毅》传载毅以宣宗求贤不笃,士多隐处,故作《七激》以为讽⑧,肯定程度上亦具应用文的色彩。辞赋之外,这些诏令、檄移、议对也包罗在文学的范畴之内。李肇《翰林志》卷一在梳理唐代翰林之制时,于此有很好的叙述:
夫翰林为枢机宥密之地,有所慎者,事之微也。若制置任用,则非王者之私也。汉制,尚书郎主作文书草拟,更直于建礼门内,台给青缣白绫,或以锦被帷帐毡画通中枕,大官供食,汤官供饵饼、五熟果,下天子一等。建礼门内得神仙门,神仙门内得灼烁殿、神仙殿。自门下省、中书省,盖比今翰林之制略同,而所掌轻也。汉武帝时,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之徒,皆在左右。[27]1
则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之徒,在职能上是被视为后代翰林文学之士的。
不外,西汉所谓尚书主文书,重要的还是转达文书于天子与公卿之间[28]186,东汉的尚书台则成为诏书草拟、制作、下发的唯一机构。南宋洪咨夔《两汉诏令总论》云:
自典谟、训诰、誓命之书不作,两汉之制最为近古,而讨论润色,亦间有人。高后令大谒者张泽报单于谩书;淮南王安善文辞,武帝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视草;光武答北匈奴稿草,司徒班彪所上。至永宁中,陈忠谓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诸郎咸有雅材,每为诏文,转相求访,且辞多鄙固,遂荐周兴为尚书郎。秦少府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汉因之,武、昭以后稍重。张安世以善书给事尚书,囊簪笔事武帝数十年。后汉始置尚书郎三十六人,主作文书草拟,再赐赤管大笔隃麋墨。此其造命之原也。[29]135-136
尚书郎即尚书侍郎。⑨造命之原中的命就是朝廷辞命或辞令,即国度应用公牍。东汉尚书郎的设置,成为后代朝廷公牍所谓造命之原。洪咨夔尝掌表里制,其于汉承秦制及西汉至东华文书制度的梳理相称扼要。这一点,通过对《后汉书·文苑传》的阐发,可清楚表现出来。
三、《后汉书·文苑传》所反应的文学见解
对付《后汉书·文苑传》之置,近人钱基博云:自范晔《后汉书》创《文苑传》之例,后代诸史因焉。[30]11然而,《后汉书·文苑传》所创之例毕竟为何,后人却并不非常清楚。
研究者多将《后汉书·文苑传》与刘宋文帝文学馆的设立接洽起来,而夸大六朝文学的自发对付《文苑传》设立的影响[31]473,然而文学馆之文学,是否是当代意义的文学,是可质疑的。文学馆的主持者谢元曾于元嘉十六年(439)以文学馆文学任尚书左丞[32],尚书左丞主国度公牍写作,陈启云在谈到两晋以来尚书职事之变革时说:由汉至唐,尚书处理惩罚文案之手续和方法日趋缜密与完备,然尚书省为处理惩罚文案机构之特性仍未改变。[33]259故此处文学馆乃是认真国度文书的机构,而文学也重要是指国度公牍,这反应了汉代以降国度对公牍写作人才的需求和器重,却不是当代意义上的文学。固然,这并不是否定六朝时期文学的自发,而是说,文学的自发可以在很多方面有所表征(比如当时对感情和修饰性语言的广泛爱好等),但并没有以知识分类或职官设置、史传体例的方法表现出来。
同时,《后汉书·文苑传》在体例上有创亦有因,学界多已留意到《史记》至《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文人列传由分传渐渐合传的趋势。[34]着实,正史之外的质料为《文苑传》之渐渐形成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质料,我们知道,西晋荀勖尝撰《杂撰文章家集叙》,《隋书·经籍志》史部簿录类著录,立即《晋中经新撰书录》之一部分,范晔《后汉书》创文苑传,大抵依据此书[35]157,这与两汉著述、言论中常见的儒林(或经术)与文学连类而论的环境,是可以相互参照的。⑩更紧张的是,文学之官在东汉后期当已有单独立传的环境。如《后汉书·崔瑗传》载崔氏《南阳文学官志》称于后代[36]1724,崔瑗尚有《南阳文学颂》[37]429,张衡也有《南阳文学儒林书赞》之作[38]337,按,《后汉书·鲍永传》载鲍德为南阳太守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当时张衡为主薄,上述诸作即与南阳重修郡学有关。由于文献或散佚或残破,南阳郡学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综合以上质料,大要可以推定,重修郡学乃是当时颇为庞大的一件事,相干文献实是依照史书的体例编排,此中包罗太守鲍德公布的文书,也包罗崔瑗《南阳文学官志》。这里的文学是指地方郡学如许的文学之职,与《后汉书·文苑传》仍有差别,不外东汉选官颇重文章写作[38]《论贡举疏》,358,故体例上于《后汉书·文苑传》仍有导夫先路的作用。
下面回到《后汉书·文苑传》的具体叙述,仍就其间职官、作品、所涉文体等作一阐发。(11)
《后汉书·文苑列传》所列31人中,除杜硕、史岑、王延寿、夏牙、刘桢、高岱依父、祖立传(李胜依父立传,但有职),王延寿、夏牙早卒,曹众、曹朔依地区立传,及郦炎、侯瑾身处汉末浊世不仕(侯瑾作《汉记》撰复兴以后行事,为《皇德传》三十篇,仍属汉代东观事),曹朔不知何许人外,别的21人皆有职之人。此中涉及国度应用文写作的5人,边韶、刘梁任尚书令或尚书郎,认真中心的公牍写作;杜笃曾任郡文学掾,葛龚和帝时亦以善文记着名,汉末祢衡书记之职皆是文学之职,认真地方或幕府公牍写作,郡文学掾并且负有本地教诲的责任。涉及图书典藏和修史的7人,李尤、刘珍、边韶、高彪等均曾任兰台令史,或入东见解书、校书。边让曾任令史,王逸任校书郎,李胜任东观郎。傅毅既尝为兰台令史,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又尝主记室,黄香同样尝诣东观,后又为尚书郎、尚书令。史岑为谒者,夏恭、苏顺、崔琦、刘毅皆尝为郎官,汉代谒者、郎官多文学侍从之臣。至于刘毅,时刘珍、邓耽、尹兑马融共上书称其美,而刘珍等正是东观的紧张人物。东观属太常,除文籍的整理校对外,也负有修史和照料应对的职责。(12)这些职责,加上前面提到的以尚书台为中心的辞赋之士的职能,已经具备了后代翰林馆阁的根本格式。实际上,台阁一词即起于东汉,东汉仲长统《昌言》云:光武忿强臣窃命,矫枉过直,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李贤注云:台阁,谓尚书也。王鸣盛《十七史商讨》卷三十七台阁条引《昌言》及李注,按云:李注甚确。汉世官府不见台阁之号,所云台阁者,犹言宫掖中秘云。[39]则所谓宫掖中秘指前述汉武帝时期严助以降等以贤达文学入司供职尚书台的中朝官。别的,东汉中书也渐渐参加朝廷公牍写作,尚书、中书皆管机密,出纳王命,,期职皆要而官皆微。东汉明帝时,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外阁,则史官和藏书、校书机构也列入台阁。[39]259-260以是,东汉辞赋之士职位虽不及西汉紧张,但素养上除辞赋之才外,所涉范畴极广而颇饶史才;同时,《文苑传》诸臣,更多地包袱了公牍写作的职能。
关于《后汉书·文苑传》所涉文体,郭英德《〈后汉书〉列传著录文体考述》对《后汉书》所著录文体,去其重复得48种,举行了统计阐发[40]62-98,此中大部分属国度应用之文。为了更会合地反应《文苑传》人物的根本素养和写作环境,本文即限定在《后汉书·文苑传》(中华书局校点本)著录文体加以叙述。《后汉书·文苑传》涉及的文体和篇章款式包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杂文、铭、颂、诗、奏、令、哀辞、连珠、箴、策、碑文、荐、檄、笺、谒文、论、嘲、《复神》、《说疾》、《七叹》、《哀典》、《九咨》、《七激》等凡30种,此分类标准并不同一,有的是按文体,有的则按篇名分类,但大抵可以看到当时根本的写作环境。诔、吊、书、赞、女诫、铭、颂、奏、令、连珠、箴、碑、策、碑文、荐、檄、笺、谒文、论等固然是应用之文,《复神》恐类于后代的青词。上文已经论及汉代赋的应用成果,着实见于《后汉书·艺文志》,这种以赋为颂或为讽的例子很多,如边让少辩博,能属文。作《章华赋》,虽多淫丽之辞,而终之以正,亦如相如之讽也,高彪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又如崔琦谏梁冀,以言不从,失意,复作《白鹄赋》以为风,则是讽谏权臣的例子,均近于应用之文。(13)史学之才及遍及意义上的写作才华,尤其是国度应用文的写作才华,都属文学之才,这些应用文体也都相应地属于文学的范畴。
值得留意的是,《后汉书·文苑传》著录了五言诗,即《郦炎传》大道夷且长和灵芝生河洲二诗。这不是歌诗,也不是附于辞赋的乱诗,而是独立的文人五言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谓: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以是李陵、班婕妤见疑于也。辞人就是以辞赋之士为主的文学之臣,成帝之前,罕见辞人作五言诗者,东华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渐多,而著录于史书者则以郦炎此二诗为最早,钟嵘《诗品》将之列为下品,称其托咏灵芝,怀寄不浅[41]216。诗歌写作至此纳入了文学范畴,以后则成为一广泛的征象。
那么,是否可以说文学因此有了纯文学的见解呢?恐怕并不云云简单。检视中国古代文献,一种广泛的征象是,朝廷文学之臣不管是否工诗,都可称为‘文学’之士;但假如缺乏国度公牍写作方面的仕宦履历,假如工诗,以诗著称,则纵然精于应用公牍写作,也只会被称为‘墨客’,而不是‘文学’之士[42]162。文学这个见解,可以容含诗,却险些没有单以诗而称为文学者,也没有只具备诗才而被称为文学者。李梦阳《论学上篇》论《诗经》云:或问,《诗集自序》谓真诗在民间者,风耳,雅、颂者固文学笔也。空同子曰:吁!《黍离》之后,雅、颂微矣。作者变正靡达,音律罔谐,即有其篇,无所用之矣,予以是专乎风言矣。[43]风作于民间,雅、颂则是朝廷能文之士所为,同样是作诗,但只有后者的作者可称为文学,其间区别是很显然的。以是,我们只能由此得到一个有限的结论:由于诗在展示小我私家写作才华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学这个极具弹性的见解在广泛意义上的写作才华的内涵上,其外延乃渐渐延伸及于诗歌。这是文学史之演进影响于文学见解一个紧张例证。
综上,西汉至东汉,文学之士总体履历了从重要指经学到辞赋之士,再到以公牍写作为重的能文之士的变化,此种变化在《后汉书·文苑传》中以明白的史传体例牢固下来。《文苑传》所收不但是能文之士,也包罗与之干系密切的史学和图书整理、订正之士,此三者成为后代《文苑传》收录的主体;而与三者精密接洽的国度文誊写作制度、史官制度、图书典藏制度就成为紧张的文学制度(14),与文学史本身的生长一起,对文学见解的衍变产生紧张影响。此种特点,在后代《文苑传》中都得到了连续,但历代体制有所因革,故文学所指的东西也不能不有所变革。
四、作为文学制度的文誊写作、史官和国度藏书制度:正史《文苑传》《文学传》《文艺传》所见之文学见解
《后汉书·文苑传》之外,二十四史中凡16史设《文苑传》《文学传》《文艺传》。所谓文苑文学文艺大抵相称,但也略有差别。文苑传涵盖范畴较广,朱彝尊《〈元史类编〉序》自叙其体例:入制诰于《帝纪》,采著作于《儒林》,补以熊禾等十六人传,而于《文苑》分经学、文学、艺学三科。[44]411按《元史》有《儒林传》无《文苑传》,《儒林传》则重要收程朱一系道学后学,故《元史类编》增补了《文苑传》,并于《文苑传》中设经学,收五经注疏之士,从中亦可见《文苑传》涵涉较广(固然,当文学独立出现而不是与儒学或经学并举时,也可包罗儒学或经学)。文学传除文之外侧重于学,《梁书·文学传》言:今缀到沆等文兼学者,至太清中人,为《文学传》云。所谓文兼学者即此之谓。《文艺传》则更侧重于诗文写作才华文的一方面,如《新唐书·文艺传序》即但取以文自名者为《文艺篇》。
《文苑传》等虽在收录东西上有渺小差别,但综合16种《文苑传》《文学传》《文艺传》,可得如下结论:
第一,《文苑传》等重要收录包罗两类人,一是史官,二是认真国度公牍写作之官,尤以后者为最多和最紧张,有些人则分别担当过此两种官职。章学诚尝遗憾文人有传而史官无传[45]685,但实际上《文苑传》所录既重写作才华,史官而具文才者并不在少数,如《南齐书·文学传》载檀超少好文学,任内史,后任记室,与江淹掌史职,记室主公牍写作[46]567,内史即为史职。《晋书·文苑传》载王浚之尝任著作郎兼尚书左丞,《梁书·文学传》载卢观任著作郎。《宋书·文苑传》所载史官尤多,如梁周翰,翰林学士宋白等列奏其有史才,遂命兼史馆编修,又迁起居舍人。盖后汉以来,史官之名凡三变,其初名为著作,次则名为史官,如南朝齐、梁之撰史学士、撰史著士,北齐、周、隋及唐之史馆,唐、宋之起居郎、起居舍人。再次则为翰林院兼掌。如元代之翰林国史院,直接影响到明清之翰林而兼史官。[47]102-104故著作郎、起居舍人等皆为史官之任,而皆可入《文苑传》。
至于认真公牍写作之官,以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多,这也与文誊写作制度之因革有关。魏晋以还,中书及门下、散骑均成为以士人而继承东汉阉人内枢职事之机构,任诏命、驳议等文书之职,刘宋中叶以后,中书省更多地包袱了诏令草拟的事变,中书舍人职位日益紧张,成为国度制诰文书的重要包袱者[48]336、259,也成为《文苑传》等的主体。如《梁书·文学传》载,高祖文德殿置学士省,到沆通籍焉,后即以文才入任中书舍人。邱迟待诏文德殿,任中书郎。别的,《旧唐书·文苑传》所载李适、贾曾、许景先、徐安贞等皆任中书舍人。
唐玄宗年间设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对掌表里制(15),自此大量翰林中人开始进入《文苑传》,如《旧唐书·文苑传》载沈佺期授起居郎,加修文馆直学士,宋之问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择朝中文学之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等首膺其选,当时荣之。又如吴通玄贞元初,召充翰林学士,迁起居舍人、知制诰,与陆贽、吉中孚、韦执谊等同视草。北宋王岩叟曾论及代王言的表里制之臣的根本素养,云:只为天下人于训词中看陛下用意,以是须用有文学又有见地,知国体之人。[49]9562-9563所论在古代社会是有广泛意义的。
岂论是史职还是公牍写作之职,都需借助图书典藏,图书整理校对也要具备较好的笔墨本领,故图书典藏、整理之官亦可入《文苑传》。《宋史·文苑传》后著录尤多,如苏门弟子张耒曾任秘书省正字、秘书丞、著作佐郎,也曾任著作郎、史馆查验、起居舍人等史职。陈师道曾任秘书省正字,秦观也曾校正秘书省册本。固然,上述诸人是以其出色的写作才华而不是深厚的笔墨校雠本领见载于《文苑传》,以公牍写作为重的遍及意义上的文章写作本领,始终是历代《文苑传》考量的重点。
总之,文学之士总是与国度图书典藏制度、史官制度和国度公牍写作制度接洽在一起,相互交错、影响。汉武帝以来,特别是东汉之后三种制度渐渐成型。唐代有翰林院、史馆之设,翰林院的设立更使得汉武帝以来的文学侍从之臣以制度化的方法牢固下来。至北宋翰林院外,乃有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秘阁的设立,所谓馆阁制度完全建立。凡此都属文学之官。
当代学者向来对文苑传文学传存在一种见解,即正史文苑传为文学研究搜集质料之大宗(16),但以上阐发表明,文苑传中的文苑或文学与当代所谓纯文学实相去颇远。
第二,《文苑传》所收以中心、地方各级国度应用文写作官员为主,这些文学之臣一样平常职位不太高,不至宰执之位。钱基博曾诋《文苑传》去取失当,一代文宗每每不厕于文苑之列,如班固、蔡邕、孔融不入《后汉书·文苑传》,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王融、谢朓、任昉、王僧孺、沈约、徐陵不入《南史·文苑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陈亮、叶適不入《宋史·文苑传》等,但是入文苑传者,皆不外第二流以下文学家也。[30]11《文苑传》确有去取失当之处,但同时也要相识其去取的标准和体例,钱氏此评,着实正因其于《文苑传》体例不甚相识之故。《梁书·文学传序》论萧梁文学之盛云:其在位者,则沈约、江淹尚书左丞、任昉中书侍郎,并以文采,妙绝当时。至若彭城到沆、吴兴邱迟、东海王僧孺、吴郡张率等,或入值文德,通寿光,皆厥后之选也。约、淹、昉、僧孺,率别以功迹论。(17)就是说,沈约、江淹、任昉、王僧孺皆为萧梁文学紧张人物,然其位高而别有事功,故未入《文学传》,而这也是全部《文苑传》的去取标准,如《宋史·文苑传序》特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南渡文气不及东都,其不敷以观世变欤!而三人不入《文苑传》的缘故起因也与《梁书》之不录沈约等相近。陈与义以参知政事而入《宋史·文苑传》,盖因陈无他功迹仅以文学显扬,可说是少有的例外。王鸣盛《十七史商讨》云:案史例,其人其事大者著者为列传,小者不著者别为文学、忠义等传。[39]745此为正史例也。(18)张佩纶在谈到唐书对李商隐的评价时说:夫使义山果达,则其人不在《文苑传》中;在《文苑传》中,其名位必不进。[50]195张氏曾任史馆编修,史识精卓,此中不无自身遭际的感触。
第三,《文苑传》也收录少量单纯的诗文之士,包罗没有功名的诗文之士。这一点从两唐书始表现得较为突出。如《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均载孟浩然、李白。假如说李白曾待诏翰林,《唐书》以其为文学侍从予以收录的话,孟浩但是除于张九龄镇荆州时短暂署为从事外,可说布衣终身。此种环境至《明史·文苑传》变得越发广泛,《明史·文苑传》所录未曾入仕的诗文之士中,尤以由元入明与明中后期两个阶段的文人为多;明中后期又以吴中之地为多。《明史·文苑传》言:元末文人最盛,其以词学着名者,又有张宪、周砥、高超、蓝仁之属。此中周砥博学工文词,蓝仁谢科举,一意为诗,两人均为布衣。《明史·文苑传》中文学史上名声最著者如谢榛、徐渭皆未入仕,俞允文年未四十,谢去诸生,专力于诗文书法,唐时升谢举子业,专意古学,诗援笔成,不加点窜,文得有光之传。盖宋末江湖墨客群体鼓起,元代科举废止三十余年,江湖墨客群体愈加扩大,至元末则更趋于居住草野,满身远害。明初,由于严厉的社会和文化控制,此风稍歇,但明代中后期,以山人文学为代表的中下层文人重新活泼,至晚明而不衰。(19)《文苑传》所收人物的变革,也反应了这种文化和文学的演化趋向。
五、作为文学制度的科举与隋唐以降的文学
六朝文学见解,前揭兴膳宏、杨明、陈引驰等已有充实叙述,其与公牍写作制度、史官制度和图书典藏制度的关联,上文也已论及,本节重要涉及隋唐至近代的文学见解。除上述公牍写作制度等三项外,该时期与文学关涉最大者,一为科举制度,二为俗文学的鼓起。
隋唐以降,科举制迭有沿革,然岂论科举科目取士之形制、方法怎样,概被称为文学。见于文献,天子诏书中,有的即以文学指称科举,如唐穆宗《覆试郑朗等诏》云:
国度设文学之科,本求才实,苟容荣幸,则异至公。访闻克日浮薄之徒,扇为朋党,谓之枢纽,滋扰主司。……贵令所试成绩,以观学艺浅深。孤竹管是祭天之乐,出于《周礼》端庄,阅其呈试之文,都似不知本领。词律鄙浅,芜累至多,亦令宣示钱徽,庶其深自怀愧,诚宜尽弃,以警将来。[51]300-301
按《旧唐书·钱徽传》,此诏书涉及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一次闻名的科场案,考官钱徽舞弊,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于子亭覆试,覆试赋为《孤竹馆赋》,诗为《鸟散余花落诗》,凡此皆属文学,而科举为文学之科。
臣子就科举奏对,也以文学称科举,如北宋蔡戡《论用人札子》云:祖宗以文学取之,故以州县试之,欲其谙练民事而适于用也。[52]卷四更具体的叙述见于司马光《上哲宗乞置经明行修科》:
凡取士之道,当以操举动先,文学为后。就文学之中,又当以经术为先,辞采为后。[53]875
这是有关北宋科举经义取士与诗赋取士之争的紧张文献,司马光主经义取士,这里文学涵经术与辞采,都属科举的范畴。
偶然科举文学之科也被称为文科,如杨万里《赵氏三桂堂记》云:
国朝皇族之英,自拔于绮襦金貂之林,而争衡于孝秀文儒之囿者,岂少也?而六世业儒,三世中文科者,亦每每如麟之角。[54]3123-3124
三桂堂即三世中文科。又如《旧五代史·推举制》载:
四月,兵部尚书、权知贡举姚洎奏:近代设文科、选胄子,以是纲维名教,崇树邦本也。今在朝公卿支属、将相子孙,有文行可取者,请许在州府荐送,以广疏才之路。从之。
校注者将文科释为科举考选文士之科[55]第48页注[3],于义为合,思量到科举取士在见解上总是与孔门四科之文学接洽在一起(20),文科更确切的表明应为文学之科。
以是,科举测验即为文学之途,经过科举入仕的即为文学之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云:
如永徽已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56]2
则文学是唐代俊士、秀才、进士等科举诸科的统称,但随着进士科愈来愈紧张,文学就渐渐偏指进士科。如白居易及其弟白行简均为进士高第,其《襄州别驾府君事状》:
及别驾府君即事,诸子尚幼,未就师学,夫人亲执诗书,昼夜辅导,恂恂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十余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官至清近,实夫人慈训所致也。[57]3838
宋代文献中,以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为例,文会合凡与仕进相干之文学皆指科举,如:
《鳣老师杨公牍集序》:吾族杨氏,自国初至于今,以文学登甲子者,凡十有一人。[54]3187
《韶州州学两公祠堂记》云:人物粤产,古不多见,见必奇杰也。故张文献公一出,而曲江名天下。至本朝余襄公继之。……两公具以文学进,以名节显。以文取人不可也,以文废人可乎?[54]3036
见于表里制,若该人为科举发身而涉及官职迁转,多被称为文学发身。累世以科举发身者即为文学世家,如:
碧庵出率溪何氏,先世宗博公昂为时名卿,厥后仕者相踵,父原清,文学世其家,享年六十有二。[58]第18册,255
芳伯名传,其先有曰宇者,庆历二年进士,官至秘书丞。弟定,皇祐二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与苏文忠公为友,文学之绪远矣。[58]第37册,258
曾主文柄,任科举考官者,则被称为文学宗师或文章宗师,如唐懿宗《授裴休荆南节度使制》:具官裴休,岩廊重德,文学宗师,才为代生,智尚物表。[51]377又如唐武宗三年,王起再主文柄,周墀以诗寄贺,王起弟子一榜二十二人和周墀诗,此中李潜(字德隐)诗云:
文学宗师心称平,无私三用佐贞明。恩波旧是仙舟客,德宇新添月桂名。兰署崇资金印重,莲峰高唱玉音清。羽毛方荷天生力,难继鸾黄上汉声。[59]24
与科举有关的学问才华,也被称作文学,《东斋记事》载:
薛奎守蜀,道遇镃,求士可客者,镃以公对。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曰:大范恐不寿,其季廊庙人也。还朝与公俱。或问奎入蜀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于世。时故相宋庠与弟祁名重一时,见公称之。祁与为布衣交,由是名动场屋。[60]64
这里文学与场屋是接洽在一起的。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一段记录颇为生动:
荆公诸弟皆有文学……安国字平甫,尤端正有文。一日,荆公与吕惠卿论新法,平甫吹笛于内,荆公遣人谕曰:请学士放郑声。平甫即应曰:愿相公远佞人。惠卿深衔之。[61]121
文学之才很洪流平上是以文辞用典、属对来表现的,而这也是公牍写作根本的素质,与科举及翰林馆阁等文学制度的要求实相同等。
这就涉及一个古代文学研究中见解界定与实际汗青文化语境相匹配的题目。陈飞指出:唐代的‘文学’见解实质上是与其政治见解雷同一相支持乃至是相互重合的,其贯彻于科举制度中的文学见解尤其云云,是一个高度儒家化的具有多重规定性和特定内涵外延的文学,它不但在本职、成果、精力、标准等深层取义上与本日的文学大不一样,仅就其文学样式而言,所包罗的文体大的种别就有四十种左右。以是他不同意科举与文学的提法,由于‘唐代科举制度’本身就包罗着‘唐代文学’。[62]65-67科举与文学的提法是否得当可作别论,但陈文所论,切合科举的实际语境,也切合古代文学的实际语境,其所涉虽为隋唐五代,但因中国古代制度设置的连续性,实有广泛的意义。
至于文学史的生长与文学见解的关联,唐代以后文学史最紧张的征象就是俗文学的生长。文学而涉及俗文学,其例少少,清人陈宏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载:
文学之妇,史传所载班班,到处歌颂,然大节有亏则众长难掩。无论如蔡文姬、李易安、朱淑贞辈,即回文絶技、咏雪高才,过而知悔,德尚及人,余且不录,他可知矣。然亦有贞女节妇,诗文不录者,彼固不以文学重也。[63]121
陈氏所录为明儒吕坤《闺范》一段笔墨,明代中后期后,大量女性特别是上层闺秀,参加到文学写作中来,成一时民风[64],陈宏谋所论表现了这个配景。
但这是否意味着古代诗、词已经独立地成为所谓纯文学呢?恐怕也并不云云简单。李清照、朱淑真均以词名,但卓文君、蔡琰、谢道韫则以诗名,加以诗文不录云云,则就像诗与文学的干系一样,此处文学还是在遍及意义上的文章写作才华的层面上立意,只是由于词等文体的生长,创作者夥,文学的外延就渐渐涵括了词等早先不入于风雅之堂的文体。
六、结论
通过以上阐发,大抵可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像中国古代文论其他见解一样,文学也是一个弹性极大的见解,汉代以后,在文章博学的内涵下,其外延各个期间不尽雷同,乃至颇有差别。就博学而言,重要指经学或儒学,但厥后又参加了史学等专门之学;就文章而言,在遍及意义上的写作才华这个意旨下,汉代尤其西汉偏指辞赋和国度应用之文,东汉后期则参加了五言诗。随着词等俗文学的生长,文学偶尔也涵盖到词。在内涵根本稳固的环境下,见解外延的层累迭加是中国古代文论见解的紧张特性,文学并不例外。
第二,文学见解的演进,与国度文誊写作制度、史官制度、图书典藏制度密切连合,这三者所涉及的职员就成为历代《文苑传》《文学传》《文艺传》收录的主体。隋唐以后,科举制度成为与上述制度一起发挥底子性作用的文学制度,究竟上科举所稽核的素养,与文誊写作制度所要求的素养高度同等,它们共同构成文学的核心内涵。
第三,文学在与儒林或经学对待时,指以国度公牍为核心的广泛意义上的写作才华;文学不与儒林或经学对待时,兼指以国度公牍为核心的广泛意义上的写作才华与经学。此种意涵在中国古代文籍中不停未产生实质性变革,始终是一杂文学的见解。直到晚清西学东渐,中国经过日本受到西方所谓纯文学的影响;[65]1905年,京师大学堂的学制变革则对纯文学见解的推开,起到紧张推举措用。[66]
解释:
①拜见刘宝楠:《论语公理》(下),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1页。
②上引《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所列12人,除严助以中大夫身列公卿大夫外,别的11人中有8人(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严葱奇)为郎官,拜见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63页。
③关于侍中、给事中的具体叙述,参安作璋、熊铁基著:《秦汉官制史稿》所论侍中和给事中部分。
④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称:盖修短之说,自不容于一统之朝也。然西京辞人,自陆贾以降,多数袭战国之习,学百家之杂言,固纵横驰说之士也。(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⑤关于汉代尚书是否为中朝官,学界仍有贰言,劳干《汉代尚书的职任及其与内朝的干系》(收入《古代中国的汗青与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版)即持否定意见,不外此种争议不影响文章立论,故此处采取通行说法。
⑥严助、朱买臣事见《汉书》二人本传,吾丘寿王、公孙弘事见《汉书》公孙弘本传。
⑦拜见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中),上海古籍出书社1989年版,第887-888页。
⑧拜见《后汉书》卷八十《文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95-2596、2602页。
⑨南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卷十九《职官一》载: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草拟。(上海古籍出书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⑩如《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又如汉宣帝《封丙吉等诏》云:及故掖庭令张贺领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厥功茂焉。(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册,河北教诲出书社1997年版,第304页。
(11)《后汉书》成于刘宋,以是有学者质疑《后汉书》的文体环境和文体见解是否即可代表汉代的文体环境,迩来研究表明,《后汉书·文苑传》虽根据文笔之别的见解调解原始人物传记中文体的序次,以切合业已建立的文笔之别观,但仍可反应原始的文献风采(刘明《〈后汉书·文苑传〉文体史料考》,《天中学刊》2017年第32卷第4期)。
(12)杜佑:《通典·职官八》载:后汉图书在东观,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一人,掌典图书古今笔墨,考条约异,属太常。
(13)郗文倩以为,战国后期开始,赋颂常常并称,并称时偏指赋,但也起美盛德之形容的颂的作用;而无论是颂还是讽,赋、颂两种文体职位均颇为崇高,只能奉命作述,因此都有应用之文的性子(《中国古代文体成果研究——以汉代文体为中心》,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50-254页)。
(14)本文文学制度借用了[美]威廉斯著,李佳畅、穆雷译《文学制度》(南京大学出书社2014年版)一书的见解,但该书所论包罗文门生产、流畅、书评制度等相对柔性的文学制度,本文重要指硬性的国度制度设置。
(15)傅璇琮关于翰林学士的系列考论文章,翰林学士制度的形成可拜见傅璇琮:《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收入氏著《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大象出书社2004年版。
(16)刘师培《搜集文章志质料要领》,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97年版,第105、107页。
(17)拜见《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5-686页。
(18)参邢香菊:《〈新唐书·文艺传〉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19)史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墨客》,《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20)如南宋包恢《盱山书院记》所云:志在科名者,岂不曰名甲天下之为美也,然孔孟之门各有四科,文学下矣。(《敝帚稿略》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册本)
原文参考文献:
[1]郭绍虞.郭绍虞说文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00.
[2]兴膳宏.文学与文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3]杨明.汉唐文学辨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05.
[4]陈引驰.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释教[M].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2015.
[5]王利器.晓传书斋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书社,1997.
[6]郭绍虞.中国文学品评史(上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书社,1999.
[7]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07.
[8]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9]季镇淮.季镇淮文选[M].夏晓虹,编选.北京:北京大学出书社,2010.
[10]徐中舒.先秦史十五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韩非子集释[M].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书社,1974.
[12]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书社,2010.
[1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政论校注·佚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5]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书社,2009.
[16]陈梦家.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8]盐铁论校注(上)[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19]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M].石家庄:河北教诲出书社,1997.
[20]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05.
[21]祝穆.事文类聚外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册本.
[2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3]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书社,2001.
[24]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书社,2005.
[25]论衡校注[M].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10.
[26]刘歆.西京杂记[M].王根林,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12.
[27]傅璇琮,施纯德.翰学三书(一)[M].沈阳:辽宁教诲出书社,2003.
[28]卜宪群.秦汉权要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02.
[29]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307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书社,合肥:安徽教诲出书社,2006.
[30]钱基博.当代文学史[M]//刘梦溪主编,傅道彬编校.中国当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石家庄:河北教诲出书社,1996.
[31]刘师培.中古文学史[M]//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当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石家庄:河北教诲出书社,1996.
[32]谢燕硕.谢元——第一个国度文学馆馆长[DB/OL].(2012-10-23)[2017-03-05].谢燕颉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aufk.
[33]陈启云.两晋三省制度之渊源、特色及其演变[M]//陈启云.陈启云文集:儒学与汉代汗青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2007.
[34]庞依.《后汉书·文苑传》成书探因[D].复旦大学.2013.
[35]杨世文.魏晋学案[M].北京:人民出书社,2013.
[36]后汉书·崔骃列传(子瑗、孙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7]严可均.全后华文[M].石家庄:河北教诲出书社,1997.
[38]张衡.张衡诗文集校注[M].张震泽,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09.
[39]王鸣盛.十七史商讨[M].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书社,2005.
[40]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书社,2005.
[41]钟嵘.诗品笺注[M].曹旭,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书社,2009.
[42]史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墨客[M]//胡晓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论的代价与文体论(第三十九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书社,2014.
[43]李梦阳.空同老师集·外篇·论学上篇第五[M].台北:伟文图书公司,1976.
[44]朱彝尊.曝书亭全集[M].王利民,胡愚,张祝平,吴蓓,马国栋,校点.长春:吉林文史出书社,2009.
[45]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下)[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46]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行政制度(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2007.
[47]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8]陈启云.两晋三省制度之渊源、特色及其演变[M]//陈启云文集:儒学与汉代汗青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2007.
[4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国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末及元代的士人阶层分化与文学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3BZW073),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宋末暨元代的士人阶层分化与文学变迁(项目编号:14ZS066)的阶段性结果。)
泉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