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不忍睹
1.有关中国文学史
1.有关中国文学史
大学时间,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完备地算下来,学了将近两年。就算是如许,到如今,我毕业已经十年,再翻开那厚厚的四本书,我依然心存敬畏,不敢多言。
这套讲义是不错,全部的着名的不着名的,通常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我们险些都能在袁行霈主编的这套书里望见。上学的时间,对付文学史,固然很喜好,但由于阅历的有限,我对整个文学史的明白,还只是浮于外貌。
固然,学习结果最好的时间段,还得是毕业后。毕业后,出于专业上的责任感,我重新沿着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梳理了一下经典的作品。从《诗经》《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初唐四杰……到了王维,诗就已经太多了。我没故意力背下去,厥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只管云云,那次对中国文学史的整理,还是益处颇多的。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是更为晚近的一套中国文学史著作。相比于袁行霈版本,这套书,,政治因素少了很多。在墨客和作品的评价上,它也与袁行霈版本,有着肯定的差别。
可不管如许,这两套书都是讲义级别的好书,是我们涉足文学史不可不读的经典读物。但是,我最偏幸的,竟不是它们,而是一本不起眼的小书。
相比于前两套书,胡小石的这本《中国文学史讲稿》,属于非常小我私家化的思考。但正是如许的思考,让我第一次明白了文学流变的整个进程。
2.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
从体例上来看,胡小石的《中国文学史讲稿》,甚是简便,和那种讲义级别的中国文学史差别,胡小石专注于文学的流变。
胡小石,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南京,在书法上,他颇有造诣。不但云云,胡小石诗词写得也都非常地好,他是金陵四老之一,同时也是南大中文系三老之一。
他曾经做过王国维的门生,在开国以后,又历任过很多国内着名大学的传授。他的弟子,更是博学多才者甚多,冯沅君、苏雪林都是他的弟子。
由于长年从事与古籍相干的事变,在讲讲课程的时间,胡小石也刻意地整理过中国文学的流变。胡小石的这部《中国文学史讲稿》,就是经过对胡小石门生苏拯的条记加以整理而成。1928年,这本书刊行的时间,叫作《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之以是是上编,是由于,这套书所讲的中国文学史,向下的时间节点,只到宋朝。这之后的元明清,虽也有零散的条记,但服从胡小石的遗教,不再举行整理增补。
以是,从厚度上来看,《中国文学史讲稿》可以说是一本非常薄的中国文学史了。但是,从内容上看,它一点也不简单。
3.从历朝历代的文体流变,探究文学的生长脉络
和上文我所提到的两套文学史有所差别,《中国文学史讲稿》这部文学史,是胡小石一人的创作。他张望整此中国文学史的生长进程,从历朝历代的文体演变动手,胡小石的很多见解,颇有亮点。
每一个期间,他都直指关键,连合社会的大配景去阐发,为我们提供文学史上奇怪的思考。
这种草创的情势,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无数人的存眷和效仿。之后的冯沅君、陆侃如合编的《中国诗友》、刘大杰的《中国文门生长史》,都是受到了胡小石的开导。
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赋、古体诗、律体诗、词,这整个的文学流变,都有着深厚的底层逻辑。胡小石从底层逻辑出发,为我们逐一分析。读完他的《中国文学史讲稿》,我才真正对之前所学习过的整此中国文学史,有了一个更深层的明白。
《中国文学史讲稿》,从清代焦循的《易余籥录》讲起,引出了一代有一代所胜的见解,主张文学应该随着期间的生长而生长。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依据的文学史观,这种见解,对昔人的崇古头脑,是一项巨大的挑衅。但胡小石确实也用本身的叙述,证明白期间与文体的诸多关联。
从本日的角度来看,胡小石的讲稿中,也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代研讨的论点。书中颇多卓识,只用寥寥数语,就把特性概述。
通常对中国文学史有爱好的读者,都可以把这本《中国文学史讲稿》作为我们重要阅读的册本。由于内容不多,以是,读起来的时间,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头脑压力。
把握了文学史的表面之后,再去阅读更具体弘大的文学史著作,用具体的文学作品添补血肉,如许的学习才算完备。
哪怕没有元明清,这本书也不算遗憾。文学到了宋朝,格律已非常美满。停顿在古代文学的顶峰,这很多的文学宝贝,我们大概一生,都背不完。《中国文学史讲稿》,到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叹息:这部极简的中国文学史,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