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漱口杯
我们寝室里住了四个人,四个人的漱口杯都放在洗漱台上。这天晚上,我正准备刷牙,,突然发现自己的漱口杯与平时有些不同,杯子里的牙刷和牙膏都不是我惯常摆放的朝向——牙刷头朝下,牙膏头朝上。我思忖了一会儿,又看了看旁边其余的三个漱口杯,一眼便瞧出了“真凶”。于是我走到“真凶”身旁拍了拍她的肩膀,笑道:“老朱,你今天是不是打翻了我的漱口杯?”老朱听完一脸震惊,忙问我是如何发现的。我拉着她的手来到洗漱间,指着那四个漱口杯道:“你难道就没发现我们四个人的牙刷和牙膏的朝向都不同吗?”说来也巧,牙刷和牙膏摆放朝向总共有四种,全都被我们占了,而这一点大概在老朱匆忙消灭“犯罪证据”的时候被她忽视掉了,她只一心按照自己习惯的摆放方式复原,所以才被我一眼看穿。
其实,像老朱这样“以己度人”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大多数人都极少反思现象背后的原因,更不曾了解现象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本质——“投射效应”。所谓投射效应,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通俗地说就是“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的想法。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初次见面或不相了解的人群中,比如公交车上自己感到闷热以为别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周围人的意见就打开窗户,但实际上旁边的人冷得直哆嗦,于是免不了又是一场口舌之战;再比如课堂上教师觉得某种类型的题目太过简单,总是避过不讲,但学生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同一个坑里。这种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作出判断的事例屡见不鲜,而且人们总是在引起问题之后才后悔不迭,所以才有了“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劝解。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投射效应也并非一无是处。
投射效应之所以用“投射”一词,就是因为这种效应像是人投射出来的影子一样——人们既然可以从自己的模样推断影子的轮廓,自然也可以从影子的轮廓推测出这个人真正的意图或心理特征。历史上就有一个很著名的“反推”事例:相传苏东坡和僧人佛印乃是好友,一日苏东坡问佛印:“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答:“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的,便想打趣他一下,于是笑道:“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如此一来反是苏东坡占了下风。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佛印正是利用投射效应做出了完美反击。
可见,要想了解一个人可从他对人和事物的看法中得见一二:勇敢之人以为众人皆有勇,怯懦之人以为世人皆苟且;达观之人看万物皆欢喜,悲观之人视众生皆消沉。我们也大可将投射效应当成一面镜子,在照别人的同时也照照自己——照一照以己度人时的心态,照一照自以为是时的做法——哪怕我们永远也看不清别人和自己,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镜子里的影像而无限地接近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