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中,衡阳师范学院坚持“教师德育”与“教师育德”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学校红色校史文化资源,构筑“学、讲、研、行”一体的校史育人体系,,联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形成红色校史育人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创新性的红色校史教育体系。
挖掘红色校史资源,传承办学传统
建项目赓续红色校史文化精神。学校与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合作,通过共建共享方式推出“湘南第一党支部”历史陈列项目,组建省、市党史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开展好文物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厘清“湘南第一党支部”的发展脉络,梳理其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并提炼其精神文化核心,讲好“衡师故事”,倾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理论学习和培训基地”“红色旅游服务基地”三张鲜明的“衡师名片”。
继传统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在组织全校教职工深入学习理论、研读原文的同时,衡师将到“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支部革命历史陈列室”参观学习作为教职工入职教育、教育培训、党团日活动的必修课。学校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研讨会,邀请多位革命校友后代为师生讲述先辈求学史和革命事迹,就挖掘红色校史在立德树人中的时代价值展开深入研讨。
搭平台打造研究传播资源库。学校专门成立湘南红色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提出构建“学、讲、研、行”一体的红色校史育人体系行动计划。研究中心教师带领学生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下湘南起义纪念馆、访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追寻先烈足迹,收集整理红色校史素材,汇编10余部革命校友微视频,充实丰富了学校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研究传播资源库。
推进红色校史现代转化,提升文化传播力
强网络推进传播时代化。学校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立体化传播模式,打通校内“报、网、端、 微、屏”等媒体资源,构筑校史文化传播融媒体平台。学校官微、校学生工作部官微、校团委官微等渠道开设专栏,通过微文、图片、微视频等多种形式,讲述革命先烈家国情怀。同时,通过读、看、展、论等多样化的红色校史学习宣传活动,将红色校史文化线上传播和线下宣传紧密结合起来。
大宣讲建构青年话语体系。近年来,衡师举办了红色故事微宣讲大赛、红色经典诵读会,成立了校、院两级红色校史微宣讲团,选拔优秀学生担任“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支部革命历史陈列室”志愿讲解员,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进宿舍、进社区、进中小学活动。此外,学校还开展红色征文大赛、红歌会、校史知识竞赛等活动,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赛红色项目、学红色典型,使红色育人工作行于人人、融于时时、见于处处。
炼精品助力当代转化。学校组织开展红色校史网络文化作品大赛,推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打造了一批深情讴歌学校办学成就的文化原创精品;推出“奋进中的衡师”主题摄影展、“心怀家国·启梦衡师”主题书画作品展等展示学校办学历史、文化特色的活动。
构筑“学讲研行”体系,提升育人质量
体验学习提效果。依托“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支部革命历史陈列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每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入职、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每年有4000余名师生参加体验式教育。同时,在党建工作中,把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作为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
融入教学活课堂。充分利用红色校史文化育人资源库,为学校开展课程育人提供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编讲革命校友故事、制作革命校友微视频,将宏大的革命历史叙述融入在革命校友的感人事迹中,青年学子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学校60多门课程中灵活运用红色校史文化育人资源库素材。近年来,学校课程思政更加鲜活,不仅听起来没有“说教感”,还激发了艺术专业师生的创作灵感,主动创作以革命校友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良性互动态势。
打造品牌冶情操。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品牌。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60余名志愿者为学校对口扶贫点横江村、延塘村送去教育关爱、文化艺术、乡村美化等服务,举办扶贫慰问演出;“乡村音乐教室”项目学生志愿队伍到衡阳市10余所乡村学校支教,点亮了乡村孩子的音乐梦想。此外,学校还注重打造思政品牌,将红色校史教育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始终。
(作者:蒋杰,系衡阳师范学院宣传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冯伟,系衡阳师范学院宣传统战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