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要任务,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实现新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吉林要立足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开放条件,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
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图为2023年1月31日,工人在吉林化纤集团吉林国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拉挤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摄
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要积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举办“1·8消费节”、“9·8消费节”等系列促销活动,大力推动文旅消费复苏。持续放大后冬奥效应,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做大冰雪产业,与避暑休闲形成“双品牌”。针对民间投资预期较弱,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积极谋项目、引项目、建项目。2022年,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国家电投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陆上风光三峡”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和正泰光伏项目均百日建成并投产,全省项目投资增长16.4%。要着力保持这样的态势,突出产业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让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培育更加充沛的振兴新动能。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充分发挥人文科教大省优势,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下好创新先手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进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海纳百川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苦口婆心留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落实好人才政策升级版,实施高端人才收入倍增计划,打响各类引才聚才活动品牌,推动形成人才汇聚、人才回归、人才兴业的热潮。
着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农业、新旅游、新电商“六新产业”,加快建设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支持一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支持长春建设一流国际汽车城。大力培育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围绕“芯、光、星、车、网”,加速布局重点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蝶变”升级。
全面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又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长春市“一主”的辐射主导作用,让集群产业形成“廊”、“线”,让相关功能形成“道”、“带”,让资源开发形成“基地”,让主要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在农业强国建设中体现吉林担当。实施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乡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靠改革开放破解难题、推动发展。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解放思想,开放合作,放开搞活。重点要坚持以“放”为先,放开束缚干部思想解放的条条框框,放宽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限制,放掉影响市场活力的禁锢,放活促进创新创业的创造因子,放大对外开放的有利优势,使全面振兴展现新气象。坚持以“拓”为重,拓展更多市场新渠道,深化全方位对口合作、多层次战略合作、紧密型专业合作、前瞻性共建合作、开放性国际合作。坚持以“造”为基,造就更优营商新环境,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坚持以“聚”为要,聚起更强发展新动能,加快项目建设,推进科技创新,让吉林全面振兴的前进动力更加澎湃。
(策划:侯亚景 审核:吴强 监制: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