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 |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度国际》栏目制片人 吕涛
编者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五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时强调,“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围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我们特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度国际》栏目制片人吕涛结合国际传播工作实践,分享认识和体会。
图为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省阜平县的孩子们正在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视频截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求是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请您谈谈对总书记相关论述的理解和认识。
吕涛委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理直气壮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要用大历史观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同样也要用大文化观理解中华文化。要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等重要理念,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的智慧和力量,让东方文明大国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要讲好中国故事,像故宫、敦煌的前世今生;同时,要讲通中国理念,比如,包容并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我们曾经在节目创作中尝试用青花瓷和波斯丝毯的故事来阐述:在古丝绸之路上,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丝织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造瓷工艺结合,成就了元青花。两个物品既有两种文明交流互鉴的融合,又保留了各自国家的文化特征。
求是网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次强调、提出要求、作出部署。请您谈谈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吕涛委员:
我认为需要做到不失语、能对话、要共情。“不失语”,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主动发声、主动出击。在重大舆论话题上,特别是曾经被贴上敏感标签的一些话题上,我们决不能没有声音。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阐释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以总书记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阐释中华文化、中外交往,争取掌握话语主动权、议题设置权,从而逐步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能对话”,就是要跟国际主流声音对话。我们要塑造的是可爱的中国。对于那些别有用心、蓄意抹黑的声音,一定要主动亮剑;对于被错误信息误导的声音,哪怕存在分歧,也可以保持理性对话沟通,力争以事实粉碎谣言,用真诚换取信任。“要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从对方的需求出发,用对方熟悉的话语解释中国的特色,从而引发共情。总书记每次在海外媒体发表文章,或者在出访时发表演讲,都会在两国文化的共通点上讲故事,在共情中阐述中国主张。我们在讲述中国人权理念的一档电视节目中,特意设计了一个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桥段: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河北阜平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运会会歌,引出一段太行山与奥林匹斯山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即2000多年前,西方的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形成了人本思想的时候,东方的儒家先贤们正在传播着“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通过这一文明的巧合,引申出中国与西方在文明的深处都有着共同的朴素人权思想,但又在各自的土壤里走向不同的人权道路。这样的叙事方式既宏大又能引发共情,是我们在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上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求是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请您谈谈如何整合各类资源,奏响讲好中国故事的“交响乐”。
吕涛委员:
过去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下一步,要在全面上下功夫。要加强对国际传播规律的研究,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在海外受众可理解、易接受的多元呈现方式和渠道上下功夫,全面推进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更多传播精品。
在近年来的节目创作中,我们坚持采访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国政要、专家学者,从他们的角度分析中国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我们也邀请海外的资深导演参与节目创作,以他们的视角客观地记录中国、传播中国。同时,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和外国友人群体的联系,借助他们的声音放大我们的声音,从而有效提升了节目的国际传播效能。
(记者:盛玮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