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边上的科技小院(2)
古生村是一个拥有1800多人口的大村,但缺乏主导产业,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既要保护洱海,又要促进村民致富,除了发展绿色高值种植业,科技小院还从多个方面想办法。“我们联合政产学研多个主体,组建全国顶尖乡村振兴交叉学科队伍,基于村民生计、增收路径、发展困惑、村集体经济等古生村乡村振兴的重点问题,自上而下设计和推进,努力实现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介绍。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驻扎农村和产业一线,与村民、政府、企业、合作社 “零距离”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目前,科技小院在村里开展了20余场居民用水和垃圾分类等科普培训,开展电商直播和培训,提升农业从业者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挖掘和打造村落能人,让“头雁”带动村民致富。累计建立15所田间学校,招收了260余名学员,对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系统培训。
大量的科研人员、教师和青年学生进入古生村,为古生村带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收入。今年,村里有年轻人开始回归,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在村里做起了生意。也有留守老人改造自家的房子准备出租,以此增加收入。
“白族刺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把它传承下去。科技小院的师生帮我联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我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古生村村民杨金鱼开心地说。科技小院组织村民开展多种具有鲜明农耕特色的文化和文娱活动,对古生村100余户古院落、土木结构进行调研,挖掘白族的“生活生态”,打造古生村文旅亮点,弘扬民族文化,助力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考察调研时的指示,为大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一直激励我们沿着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前进。”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对调研组说。他表示,洱海是大理、云南乃至全国的一张靓丽生态名片,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以科技赋能洱海保护,着力破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将洱海这张生态名片擦拭得更加鲜亮,更加彰显了大理乡愁文化品牌,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探索了值得推广的有效路径。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在努力用科技力量为这幅独特的自然美景留驻洱海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些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奋斗在村屯农家科技小院的青年学子们,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奋力描绘着最美青春画卷。
(采写:陈有勇 王丹 蔡春玲 魏天舒 郭冰娜 刘祥元 刘畅 审核:马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