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钢铁大思政”育人新模式
四月芳菲,淡淡的花香伴着微风,让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园平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学校教学楼内的石匾上,“钢铁摇篮”四个敦实的古铜色大字,在无声的岁月中沉淀,透出厚重和沧桑。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远处,阵阵铿锵有力地呐喊,冲破了校园的平静。
走近看,原来是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2022级的同学们正在拍微电影,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五四青年运动”这一章节的课堂小组作业。从剧本创作到微电影拍摄、视频剪辑,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他们还会利用3D建模、虚拟机器人、卡通游戏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学创新赋能。
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思政课堂上,“沉浸式体验”已成为经典的教学方法——
“解放北平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包围北平一个多月,为什么‘围而不打’呢?是打不下来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负隅顽抗,我们要如何打破僵局,争取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强光美在课堂上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同学们纷纷凝神沉思。
这是一场题为《赶考路上的“北京答卷”,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思政课。课堂中,强光美老师通过学校“大思政课”实时教学互动平台,与远在香山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隔空对话”,讲解员利用纪念馆丰富的历史资料,远程为学生开展了丰富且生动的历史课程讲解。
《赶考路上的“北京答卷”,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思政课堂 北京科技大学供图
“下面,请同学们拿起VR眼镜,我们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进1949年2月3日的北平城……”强光美老师的话,将这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引向了高潮。学生们足不出校就能身临其境学习党史知识。
构建一个“学校之间互通互连、人员之间交流互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是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大思政课”建设探索出来的改革创新的新举措,逐步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2018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数字马院”(全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自主研发、专项购置、合作共建等方式,逐步推进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资源库。学校自主研发的“数字马院虚拟教研室”,成功实现了相同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教研室的跨校、跨地区集体备课;先后设计开发的虚拟仿真实践系统和全息投影互动教学系统,更是让学生置身其中,实现实时互动交流。
学生通过VR眼镜体验虚拟仿真实践系统 北京科技大学供图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庆红对“数字马院”的未来充满期待:“相信不久的将来,5G全息化思政课或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不久前,我和老师同学们一道,前往北京昌平区东小口镇回天社区,实地调研基层社会的治理难点问题。”数理学院信息与计算机系2020级本科生赵子晨告诉记者,能将日常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基层治理工作中去,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让他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每年暑假,我们会派出10余支学生实践队伍,前往全国各地中国精神发源地,寻访中国精神,绘制‘中国精神地图’。”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孙晓丹介绍。据了解,北京科技大学组织策划的“中国精神寻访”主题实践,至今已连续开展了10年。
北京科技大学大庆精神寻访实践团走进油田体悟“铁人”精神。北京科技大学供图
据统计,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课程实施19年以来,累计课堂教学3800学时,组织10万余名学生组成9000余支实践团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大国钢铁’思政课,培根铸魂,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说。
“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让思政课程中的理论“活”起来、人物“动”起来,不断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努力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策划:于波 李艳玲
采写:张芯蕊 刘名美 蔡春玲 刘小畅 程海雨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