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更多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精品佳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明深植文化自信之根,文艺点亮文明传承之灯。一个国家的制度形态、社会形态离不开文化形态的支撑彰显。文化文明因国家制度、治理体系而有所依托,制度体系因文化文明而得到彰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相得益彰。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也离不开文艺所提供的精神引领、支撑和滋养。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五千余年中华文明史上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犹如一座座高峰,矗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地之上,给人以思想启迪和心灵滋养。
“两个结合”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密钥。图为电视剧《觉醒年代》海报。中国文联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准确描绘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文明坐标,鲜明揭示了我国文艺根之所在、魂之所系,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更深远的根脉源流、确立了更宏阔的发展前景。从中华文明的整体特性看,突出的连续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夯实了深厚的历史根基,突出的创新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充沛的生机活力,突出的统一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确立了多元一体的稳定格局,突出的包容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开拓了交流融合的文化空间,突出的和平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赋予了深邃博大的人类情怀。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文艺创作不能割断血脉、虚无历史,更不用以洋为美、以洋为尊,而必须植根中华文明传统,紧跟时代奋进步伐,秉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做到知所从来、有所依归,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交流交融、和而不同,不断开辟新境界、铸就新辉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任何文明创造都无法脱离具体的时代条件。文艺只有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遵循时代发展的逻辑,灌注时代的情感温度,才能在时代进步中不断铸就新辉煌。广受好评的人文纪录片《中国》、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民族舞剧《醒·狮》等优秀作品,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审美内涵,艺术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广泛而深刻的伟大实践,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创造。一曲曲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慷慨壮歌,一幕幕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场景,一个个也同欢乐也同愁的动人故事,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无尽的源泉。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树立大时代观、大文明观,用创作实践贯通时代主题和文明底蕴,从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美学精神、艺术风格和评价标准等层面用功发力,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度,将其转化为精彩的故事、典型的形象,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各艺术领域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策划:魏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