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创新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四大发明”以及漆器、丝绸、瓷器、生铁和制钢技术、郡县制、科举制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2023年2月,河南洛阳苏羊遗址考古工作取得新进展,,发现约6000年前仰韶早期防御性环壕,环壕系人工挖掘,形制较规整,反映了当时强大、有序的社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是仰韶时期社会复杂化的具体体现。图为洛阳苏羊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彩陶盆(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改变物质材料特性的伟大创举,从此开启了人类发明创造之门。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陶器见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测年数据约为距今20000年。距今6000年以来,随着快轮制陶技术的出现和烧制条件的改进,器壁薄、胎质坚、造型美的陶器逐渐普及。仰韶文化先民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将史前彩陶制作技术推上高峰,并以彩陶的传播,扩大了中华文明各区域间的交流。龙山文化采用高温渗碳工艺生产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黑陶,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商代开始用高岭土作胎体原料,并发明器表施釉技术,原始瓷器就此诞生,中国进入陶瓷并用的时代。此后,窑体结构不断改进,施釉技术推陈出新,人文色彩日益浓厚,青瓷、白瓷、青花瓷、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器等相继问世,推动制瓷技艺不断攀登高峰。
宋元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创新变革时期。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著名思想家张栻曾主持教务,南宋理学家朱熹、明代心学家王阳明来此讲学,声名远播。宋明理学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考将儒家文化推向新维度。这一时期也是文学艺术创新的时代,宋词、元曲迈上了文学新高峰;以《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画作打开了绘画新局面;白话小说、戏曲杂剧开辟了文学艺术新空间。
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升,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见证,也是古代中国制度文明发展的重要代表。这场发生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直延续至秦朝建立,广泛调动了社会积极因素,推动秦国日益发展壮大,为一统天下奠定坚实基础。出土于湖南龙山的里耶秦简,记录着秦代地方行政运作。作为行政制度的创新实践,郡县制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效地统配了重要战略资源,促进了大一统国家的社会稳定。位于山西太原的唱经楼,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后宣唱考生名次的重要场所。自隋唐创新设立科举选官制度以来,拓展了国家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社会基础,在较长时间内保障了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要坚持把创新摆在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持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推进文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不断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策划:魏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