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冲社区:做好“土特产”文章
走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西冲社区刺梨基地,目之所及满是一人多高的灌木林。当地果农告诉记者,每年8月到9月,金灿灿的刺梨果挂满枝头,香飘满山。
虽然不在漫山梨香的季节,记者没能尝一尝刺梨鲜果,但是有幸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刺梨果脯。走进刺梨加工厂车间,只见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忙着将制作好的刺梨果脯称重、装袋、打包,一旁装好的成箱果脯码得整整齐齐,贴上了运往北京等地的快递单。
西冲社区种植了2000多亩刺梨,其中500多亩已达到盛产,盛产区平均亩产1500斤,累计销售鲜果2440多吨。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统一组织刺梨收购和销售;与七星关区刺梨深加工企业合作,建设刺梨加工厂,社区居民就近就业。西冲社区的刺梨产业累计产值超过93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农民收入越来越高,新年再上新台阶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时深刻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刺梨产业,就是西冲社区用心打造的“土特产”。
刺梨,名副其实,是种浑身长满硬刺、外观有点像梨的水果,多为扁圆球形或纺锤形,成熟时黄色的果球头上顶着一簇棕色的萼,有时带点红晕,个头不大,小的直径约2厘米,大的直径约4厘米。“刺梨的营养价值可高了!”西冲社区第一书记宋慧颖热情地介绍,“刺梨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特别是维生素C,每100克刺梨果肉的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500倍、猕猴桃的12倍。”
图为西冲社区刺梨基地中,挂满枝头的刺梨。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然而,刺梨尽管营养价值高,在贵州地区有较长的食用和药用历史,但生吃口感较为酸涩,长期以来无法在鲜果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需求的提高,刺梨种植和加工逐渐发展起来,刺梨从农产品转化为消费品,其营养价值才逐渐转化为经济价值。看到有地方因为发展刺梨而脱贫致富,西冲社区受到启发。
西冲社区种刺梨的故事,得从2012年讲起。彼时,西冲社区面临着土地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山上连草都长不起”的困境。为了寻找脱贫突破口,社区党支部到贵州其它地区调研,邀请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前来考察。综合土壤、气候等自身条件,西冲社区决定带领群众发展刺梨产业,既修复生态、绿化荒山、巩固水土,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最重要的是为了使百姓增收致富。西冲社区党支部书记吴长钰回忆:“那时候我刚转业到社区工作,就和其它社区干部一起带领群众种刺梨。其实刺梨树在西冲社区的山里随处可见,人们并不陌生。但当时大家不理解普通的野果树怎么能变成摇钱树,所以响应得不积极。”
为了让农户看到刺梨的价值和经济效益,西冲社区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已经发展起刺梨产业的县观摩学习;社区干部下沉到每个居民组召开院坝会,给群众仔细算刺梨的经济账,讲解前景,解答疑惑;有声望的老党员和退休干部也被发动起来,进家门、唠家常、做动员。终于,部分群众决心试一试。
山间和田间地头本就有很多野生刺梨树,西冲社区组织果农选取长势良好的刺梨树枝条,放到社区集体土地培育,再移栽种植。社区又邀请农技专家进行教学和培训,不断提高果农的种植管理技能;积极联系企业前来投资建厂,收购刺梨果进行加工生产,解决群众担心的销路问题。到2013年2月,西冲社区的7个居民组种植了1700多亩刺梨树,初步形成规模。
刺梨树挂果需要3年到5年。为了解决刺梨生长期间农民得不到收益的问题,西冲社区组织果农套种马铃薯、黄豆等矮秆作物,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以短养长,既增加一定经济收入,也有助于刺梨树的生长。为了稳住群众的心,碧海街道还结合政策,为果农申请了每亩200元的种植补助。
盼望着,盼望着,刺梨果到了丰收的年份。事实证明,西冲社区的水土适合发展刺梨种植,进入盛果期后,树上挂果多,果实品质好。
图为西冲社区果农收获刺梨。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远的卖给外地来收果的批发商,近的卖到镇集上,最初几年,果农的刺梨都能卖完。问题是零卖价格起伏大,销路不固定风险高。种得好还得卖得好,为此,2017年,西冲社区党支部领办起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刺梨统购包销的发展模式,为村民们对接销路并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23年底,合作社积累集体资金30余万元,带动全社区7个居民组399户群众增收。
“去年收成不错,产量有2万多斤,收入接近4万元。”59岁的刺梨种植户马金友一边修剪着树枝,一边盘算着收成。马金友曾是西冲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想改变贫困的命运,但是一直找不到出路。在社区的带动下,他把自家的土地和兄弟闲置的土地都种上了刺梨树,一共12亩。有了营生也就有了奔头,马金友决心好好干。他勤奋钻研技术,摸索种植养护窍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种植的刺梨果个大澄黄、卖相极好。几年前,马金友靠着刺梨果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他一家三口已经住上了新房,“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从没人种到家家种,刺梨果成了西冲社区的致富果。不光种,西冲社区还与企业合作,办起刺梨产品加工公司。毕节高新区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用于刺梨果脯加工;碧海街道争取到4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为加工厂购买了生产设备。“上班就在家门口,工作内容也简单,每个月可以挣到3500元左右。”在刺梨果脯加工厂务工的叶胜娥,年近50岁,是易地扶贫搬迁户。有了这份稳定工作,既增加了收入,又可以照顾家庭,她笑着说,“现在的日子过得真不错,踏实下来了!”刺梨加工厂拓展了鲜果的销路,提高了刺梨的附加值,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每年给社区分红,壮大集体经济,还吸纳5000多名群众务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