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我国国情、社情、民情实际,根植基层治理实践沃土,具有科学的理论架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从巴黎公社的实践中认识到,人民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扮演着治理主体的角色。列宁从俄国革命的实践出发,认为社会管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困难也是最能收效的任务,应该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使全体人民都学习管理并且开始管理。习近平总书记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强调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秦汉时期创设“郡县制”,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初步制度框架;唐代将律法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礼法并重,共同维护基层秩序;宋代提出“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格外重视基层治理中的张弛与分寸;明清时期设立“里甲制”,注重发挥里老“导民善”、“平争讼”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治理智慧,比如民为邦本、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缘法而治、事断于法的法治观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要推动在城乡社会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要树立法治思维、发挥德治作用,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我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充分汲取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治理之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百年大党基层治理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重视抓基层、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建基层党组织和工会、农会、共青团、妇救会、儿童团等,以严密的组织体系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将基层政权建设与单位制、人民公社制、街居制、户籍管理等紧密结合,为我国在异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调动资源进行工业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进一步健全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在城市通过建立全面覆盖居民社区的基层党组织网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落到社区;在农村通过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培育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凝聚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全面总结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推动我国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坚实支撑。
更多内容,详见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汉圣文章《》
(策划:旷思思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