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要一个熊孩子,也不要他太懂事 2022年3月作品番号
我宁愿要一个熊孩子,也不要他太懂事番号更新时间:2022年3月;
△
点击上图,购买“凯叔365夜”
每天八毛钱,给孩子365天的好故事
凯叔说
kaishushuo
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小调查,问身边几个有孩子的同事,他们是喜欢熊孩子还是更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
一个说,他喜欢熊孩子,认为熊孩子某种程度上是“能孩子”,机灵、乐观、不怯弱,有时候会干些出格的事儿却并没有恶意。
另外一个同事说,她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每天放学就能乖乖回家,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成长就挺好。懂事的孩子能让人放心,熊孩子势必让家长操碎了心。
在我看来,熊孩子和懂事孩子都是好孩子,关键是看他们的天性是不是被“驯化”了。就拿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说吧,懂事孩子会怎么做呢?他肯定跑去喊人去了,这是又不犯错又正常的反应,但是那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可该算“熊孩子”了,关键时刻就有宝贵的决断力和个性化解决智慧。
是什么孩子,让他们自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吧。
作者 | 齐菲
“懂事”是个中国式词汇。大人夸谁家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真懂事!
这个“懂事”的含义大致如下:孩子对父母体贴,守规矩,主动为家庭承担部分责任,父母甚至还未明确表达出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孩子可能已经用行动去代为表达,让父母十分开心、放心。
果真可以就此放心了吗?未必。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疯玩的小孩过多地表现出了上述“懂事”行为,那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压抑自己,隐藏了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
从这个角度说,这不是懂事,是害怕。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了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
换句残酷的话说,选择“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当“做自己”的后果很危险的时候,他必须要选择压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
所以,我宁愿要一个爱发脾气、喜欢疯玩儿、适当以自我为中心、敢于说“不”的熊孩子,而不愿意养一个过于懂事的“乖”孩子。作为一个母亲和教育工作者,我对孩子仅有的期待就是让他安心做个孩子,也安心做自己。
我相信,每一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也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既然如此,那么下面这些容易养出过于“懂事”的孩子情形,父母们还需慎重处理。
切忌:父母过于强势,
心中有一个“理想小孩”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这类孩子的父母往往很强势,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心里早早地就有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唯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
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学习的懂事的孩子,并非出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们进入大学,失去了来自“父母”的推动,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这一点,也许恰是很多高考优秀的学生为何后劲不足的原因。
所以,做父母的请随时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为此不惜改变自己的意愿、收敛自己的天性?如果孩子在这样讨好你,那么他正在丧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包括自信和自尊。
切忌:父母总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
我曾经有一个打小就非常“懂事”的朋友。她最大的困扰是无法对别人说“不”,总会下意识地讨好他人,害怕自己不能让别人满意。别人的任何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到她,就像一只惊弓之鸟。
她有过怎样的一个童年呢?父母经常吵架,而她是家中的老大。为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高兴起来,她从不会哭闹,主动照顾妹妹,有玩具自己想要也会忍着。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她生怕自己哪里不够好,再给这个家添乱。
由此看来,父母的“不懂事”养出来的“懂事”孩子,太让人心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非常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很难自在地与自己、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乃至亲密关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孩子,请做好自我成长,不要把孩子牵扯到父母的婚姻关系当中。即使偶尔吵架,也需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并且明确告知:这是父母之间观点不和引起的,跟孩子没关系,不影响爸爸妈妈爱孩子。
切忌:单亲家庭中,向孩子哭诉自己的遭遇,或者始终对另一半有怨恨
一位妈妈,离异,有一个8岁的女儿,女儿很懂事。在妈妈情绪低落时,女儿总是百般安慰。女儿不仅学习上不用妈妈操心,连做饭、洗衣等简单的家务事都努力去做……因此,女儿成为孙女士离婚后最大的精神安慰。
虽然女孩儿人前人后受尽表扬与怜爱,但她真的快乐吗?
这个8岁的女孩儿不仅要承受家务及学习方面的压力,还必须在情绪上照顾、安抚妈妈。而她自己却把所有的害怕和心理需求深藏内心,竭力在外表上装得很“懂事”、“坚强”。
像这样心理过早“成熟”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成人化的孩子”。“成人化的孩子”现象是指基于某些特殊原因(生病、酗酒、父母冲突等),致使父母一方或双方“形同虚设”,其子女被迫去扮演原本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产生明显的“角色错位”现象。
有研究报告显示,过早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后有较多的酒精和药物滥用现象,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孩子无论如何都只是孩子,切莫让孩子承受父母的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他们也不喜欢和谈论自己的家庭。
这样的表现,会让旁人误以为他们的状态还好,本想给予更多的关怀,因自认为没必要而取消。这些孩子对于人生的态度多是消极的,身心长处于戒备状态,不会轻易信任他人。
当然,并非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如此。关键是父母自己要成长,要有担当。一个家庭,总要有人去担当的。如果父母总是处于退行的状态,像个孩子,难道真的要孩子去承担不属于他的责任,扮演一个“大人”吗?
切忌:过早将孩子送进寄宿学校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一个原因是他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的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
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或者这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学龄前的孩子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从不撒娇、任性,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很残忍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在寄宿学校中,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无人能够替代完成的。
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很多父母并没有看到“寄宿”将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还自认为“寄宿”对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
我曾经多次说过,6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发展的黄金期,只有安全感建立得扎实、稳固,其他诸如目标感、意志力等好的品质才会逐渐发展起来。而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来源于家庭,如果过早地把孩子抛向社会,对孩子来说,不亚于末日降临。
因此,我极为不主张学龄前的孩子上寄宿学校,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寄宿,请放在高中或以后的阶段再考虑。
凯叔问
您的孩子平时在家是否很听话,你希望Ta熊一点还是乖一点?欢迎在留言里讨论哦。
作者:齐菲,“积木育儿”主创。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积木育儿”, ID:jingguanyuer,转载已获授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