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在哪里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2024年4月12日,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特种玻璃企业的工人在展示一款用于航天领域的玻璃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协同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制造、脑科学、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实现新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跨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各异,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同样蕴含新质生产力,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抛弃传统产业,要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达地区的科研机构密集、人才数量多、科技实力雄厚,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其他地区要突出优势特色,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放在应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使之脱胎换骨,焕发新活力。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关键靠科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健全有利于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如何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发展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造就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策划:郭斐然 审核:吴强 监制: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