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一年间》|聚焦精准扶贫见人见事见精神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专家
系列报道调查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梳理脱贫工作中的困难和瓶颈,并探寻解决之道。报道有点有面有深度,见人见事见精神,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实施脱贫攻坚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国各地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开创了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新局面。
11月下旬,央视财经频道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精准扶贫一年间》,派出多路记者赶赴湖南、宁夏、贵州、重庆、河北、云南、甘肃、福建、陕西等9个省、市、自治区,通过“省长(书记)专访+短片”的形式,采制扶贫新闻报道及专题节目60期,播出时长1800分钟。系列报道调查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挖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新创业、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梳理脱贫工作中的困难和瓶颈,并探寻解决之道。整个报道有点有面有深度,见人见事见精神,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检验脱贫攻坚战绩,坚定决胜小康信心。系列报道根据各地的工作实际,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产业扶贫、东西部协作发展、驻村扶贫、生态扶贫等主要着力点,推出了“甘肃搭上‘电商快车’”“云南不让一个民族掉队”“河北‘精准滴灌’摘穷根”“贵州移民新村里的中国梦”“湖南‘四跟四走’拔穷根”“电商新动力”“产业扶贫拔穷根”等报道,深刻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和“两个确保”的指示精神,全面立体地呈现脱贫攻坚战绩。这一年,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节目突出展示各地扶贫工作的成效,宣传脱贫典型,起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的积极作用。如,节目报道宁夏和福建跨区域联合开发闽宁协作区,让贫困户住进了新房,同时利用闽商的资金和技术,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开发了产销对路的产品,让搬迁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安居乐业;甘肃巧妙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原来卖不出去的农产品变成了热销品,百姓增收迅速翻番。节目通过展示各地具体工作做法,进一步表明全国各省从上到下,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聚焦“一把手军令状”,助推决胜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的主体责任人,是各省的“一把手”。继2015年年底,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之后,中办、国办在2016年2月又印发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把“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先立“军令状”表明决心,再以“指挥棒”引导脱贫。系列报道中,记者采访了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宁夏自治区主席咸辉、贵州省省长孙志刚、福建省省长于伟国、陕西省省长胡和平、甘肃省省长林铎、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等9省主要负责人,聚焦“军令状”和脱贫工作成果,晒出脱贫时间表,进一步彰显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采访中明确指出,“扶贫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这‘四跟四走’,抓住了牛鼻子,实现了真脱贫”。宁夏自治区主席咸辉表示:宁夏脱贫立下军令状,扶贫考核权重从7%提高到45%。甘肃省省长林铎也表示,“中央的目标明确,要求明确,我们把它当成硬任务,省委省政府下了最大的力量,所以我由衷的感觉,扶贫这件最难的事,变成了最有把握的事”。系列报道通过对“一把手”的采访,增强了权威性,为正确引导脱贫攻坚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情感人创新表达,生动讲好扶贫故事。系列报道以基层百姓和基层干部为主体,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记录正在发生的真实扶贫故事。《精准扶贫一年间:河北“精准滴灌”摘穷帽》一则报道,通过讲述贫困户自身的发展变化,生动展示河北推行“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银行贷款难题。准备贷款搞大棚种植的村民葛伟光告诉记者,此前村干部几次三番鼓励他种大棚,帮他贷款,都被他回绝了。看到村里发展大棚种植的贫困户短短一年时间就脱了贫,葛伟光坐不住了,他忐忑地找到了驻村第一书记。让他没想到的是,村干部并不记仇,当即让他填写5万元的贷款申请,只需3到4个工作日,银行就会入户调查放贷。审批放款速度之快,正是得益于政府建立的风险补偿金。系列报道聚焦贫困户的情感变化轨迹,展现村干部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真抓实干,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创收增收的脱贫故事,生动展示了脱贫工作取得的有效成果。
《精准扶贫一年间》紧扣党中央战略部署,全面立体地检验了脱贫攻坚一年来的成效,用典型事迹坚定了决胜小康的信心,为国家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脱贫工作树立标杆典型,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