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路上,小步快跑|电视剧制作业新姿态(附2017年近百部剧目资源汇总)
随着传播渠道进一步分化,制作公司在寻求转型方面有了更多新的表现。“新旧对垒”的姿态逐步转向“新旧融合”思维。
2017年伊始,随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唐荣耀》《漂亮的李慧珍》《周末父母》《最后一张签证》等电视剧的陆续播出,三十余家制作公司的近九十部电视剧也蓄势待发。值得注意的是,IP剧占今年电视剧资源的半数以上。自2016年以来,中国电视剧制作业的版图愈发丰富,各大制作公司大剧纷纷上马,电视平台新剧不断;网络平台也开始争购版权电视剧。随着传播渠道进一步分化,制作公司在寻求转型方面有了更多新的表现。而面对这一年行业内涌现出的挑战和机遇,“新旧对垒”的姿态也将逐步转向“新旧融合”的思维。这为今年电视剧市场整体发展布局提供了更多的有益思索。
现状:平台分化加剧,制作公司寻求转型
由2016年电视剧的网络播放量和收视率的统计来看,除了《麻雀》《锦绣未央》等少数现象级作品斩获双平台的亮眼成绩外,其它多数电视剧都在互联网和电视平台的不同传播渠道上觅得不同发展。进一步分化的播出渠道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一方面促使制作公司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另一方面,这也为电视剧作品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因而,2016年的电视剧制作业总体呈现出“百家争鸣、各领风骚”的新局面。学者尹鸿指出:“电视剧发展正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不仅电视台在发生改变,也有更多的新媒介跟传统媒体形成竞合关系,使得电视剧的生产创作出现新的变化。”
在2016年网播量超过100亿的16部电视剧中,有9部是首播作品,占据网播量“百亿俱乐部”里的半壁江山,这番景象既表现出制作公司对网播电视剧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也反映出互联网渠道对电视剧传播的影响愈发深刻。
总体上,各类剧集作品在多屏生态下的表现各异,单从电视剧题材类目上不易发现各制作机构的差异,但在业务布局和市场表现方面,则能从中管窥一二:传统公司体量大、资源多、运营模式成熟;新兴公司想法新、借力互联网迅速抢占部分市场份额。新老公司不同程度的“转型”都使其在2016年的电视剧市场竞争中亮起了自己的“招牌”。
布局产业链,多元变现成趋势。部分老牌制作公司在经过多年发展后,要么选择被收购兼并,要么扩充体量、集中资源。总体上,大型制作公司寻得进一步发展的路径,目前来看不会仅仅倚赖于制作及其版权收入等传统核心业务,做圆产业链并寻求利益最大化成为它们的多数选择。
2016年,电视剧制作资源进一步集中。随着部分制作单位的业务重心转移和“新陈代谢”,现在依旧活跃在一线的老牌制作公司则表现出对电视剧市场头部内容更强的掌控力。
华策影视在2016年凭借《锦绣未央》《微微一笑很倾城》《解密》等大剧切割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从截至十月份的相关数据来看,华策以营收10.34亿,作品数量8部/347集的规模位列行业第一。华策也较早关注影视IP的开发,在收购克顿传媒后,华策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在电视剧市场中的地位,也获得了更多影视剧开发的大数据资源。
慈文传媒则致力于全产业IP链的开拓。其在2016年成立多家子公司,分别对不同业务方向进行布局。截至2016年10月,慈文传媒营收额增长率达804.76%,单部营收逾1.32亿。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表示“打通全产业链”会是未来发展的着力点,这也构成了慈文在2017年继续发力升级转型的专注路径。
近期,山影集团对外宣布增资扩股6亿元,新引进股东合计将持有15%的股权。这一信号传递出山影的市场化转型将进一步深化,并会以更开放的心态寻求不同背景与思维的合作伙伴。同样不以内容投资作为核心的制作单位还有华录百纳,其定位于“产业型公司”,基于核心业务电视剧向外扩散新的产业增长点。2014年收购蓝色火焰后,华录百纳也在近两年内进一步提升了内容整合的能力。
海润影视、花儿影视和南方领航也在2016年的电视剧领域觅得更多发展,对于内容生产层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产业化升级转型,为其商业变现带来多种可能;新丽传媒在2016年电影市场中表现抢眼,在电视剧领域则较为稳健,2017年将会在大剧制作方面有所发力。此外,主打精品剧概念的完美世界,在2016年凭借《咱们相爱吧》等作品斩获较佳的市场口碑,《神犬小七第二季》对影视IP价值链的生成加以进一步的实践;具备丰富艺人资源、剧目储备等基础的唐人影视,结合网络剧、影游联动、艺人经纪等方式拓展上下游业务,“全产业链娱乐化公司”成为其接下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互联网基因”成差异化突围武器。传统的大型制作公司在集聚一定资本和资源后,或许会选择将过去对于内容生产的单一着力点加以拓展,借助整合力量寻求全产业联动,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转型思路。而另一种路径则更具“互联网基因”,部分公司会选择在新传播环境下进行内容的垂直深耕,切入细分市场进而寻求转型和突围。
欢瑞世纪在2016年推出的《青云志》以255亿的网播量占据年度网络收视的榜单前列。而《麻雀》一剧在台网联动方面的优良表现,也进一步巩固了欢瑞世纪在2016年电视剧制作业的地位。在“大制作”思路的指导下,欢瑞世纪对于互联网传播资源的开掘将更深入地作用在电视剧内容生产层面。
柠萌影业和耀客传媒具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很“年轻”,在“出生”时都天然携带着相当的“互联网基因”。两家公司对互联网视听市场的熟稔度也直接作用在剧集内容层面。2016年,柠萌影业凭借《好先生》、耀客传媒凭借《幻城》进入2016网播量“百亿俱乐部”。柠萌影业致力于“现实精品、古装巨制、新锐网剧”并行的三条产品线开拓,《寂寞空庭春欲晚》《小别离》《好先生》热播作品,都为其快速成长带来诸多机遇;而耀客传媒作为新三板的电视剧公司,主营收入仅次于唐人。它虽然成立不久,但在2016年也实现了诸如奇幻偶像剧、科幻传奇剧等更具网感的新剧集作品试水。
此外,包括企鹅影业在内的原生于网络视频内容的剧集制作公司,在作品的网台联动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的《九州天空城》和《如果蜗牛有爱情》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口碑和市场反馈。还有不少中小型网络剧出品公司(如世像文化、智传影视传媒等),它们也在逐步构成影响电视剧制作业格局的新势力。可以看到,“互联网基因”已经成为影视内容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牌面之一。
挑战:市场和政策
201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发布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其中明确指出遏制“天价片酬”的问题,央视的相关节目也指出“演员片酬呈爆炸式增长,三十年涨幅超过5000倍,明星个人片酬最高额早已突破一亿元大关”。助推“天价片酬”的原因有多方,这一行业乱象直接引发了影视业的热议和反思。
这一迷思的症结仍在于市场,资本问题都是供需关系失衡的具体表征。“天价片酬”问题折射出影视行业的不规范运作亟待解决。纾解这一问题有赖于行业的共同努力,甚至会迎来泡沫破碎后的阵痛,而这刚好是处于电视剧生产最基础单元的制作公司接下来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题材热潮迭代迅速,类型化发展有待健全。纵观近年的热门电视剧类型,都市、古装、年代三类题材基本构成“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而对于其他题材类型,其发展则是潮涨潮落、变幻莫测。2016年,电视剧领域形成一股现实主义题材小潮流,这一荧屏亮色也传递出某种积极的信号。但总体上,制作公司在应对类型题材的创新和实践中,也对市场风险有诸多顾虑,因而在作品的类型化发展上相对审慎。已经在流行市场取得不错成绩的神话、科幻、悬疑等题材,制作公司也较为显著地表现出对市场口味的追随,甚至有过度迎合的取向,这直接带来作品艺术成色和品质的不稳定。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扶持文化传媒业发展,这为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然而,对于电视剧制作公司而言,每一次政策的调整变化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同时,电视剧行业与文化产业中的其它领域联系紧密,倘若新闻出版、动漫、游戏、广告、电影等关联行业的政策发生变化,也可能会对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带来显著影响。
机遇:资本、创作、传播“三驾马车”助力
2016年有超过一万家公司获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其中132家机构获得电视剧甲种证。据艺恩数据显示, 2016年中报电视剧交易额营收超60亿元,同比增幅24%,毛利率40%,均高于同期电影票房市场。较为成功的示例有耀客传媒的《幻城》和欢瑞世纪的《青云志》。前者高达3.6亿元的制作成本,在“一台七网”的播出下,至少实现了4.7亿元的资本回流;而采取周播和付费收看的《青云志》,首轮版权收益也超过了3亿。
回顾发展历史,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相继于2010年前后于创业板上市。大批电视剧制作公司在此期间获得亿元级投资,大量资本涌入电视剧行业。但在2014年前后视频网站逐步发力自制、包括“一剧两星”等相关电视剧政策陆续出台,电视剧行业似乎又经历了一次“资本寒冬”。“过山车”式的资本流动,为电视剧行业带来诸多变数。虽然在不断的调整之后,眼下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已渐趋稳定,但对于电视剧制作公司而言,如何在资本涌入的过程中,维系作品的质量和多元的盈利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创新是追求,人才是关键。马中骏在回顾慈文二十年发展的发言中提到:“从外在的类型来说,动作剧仍是我们非常看重的题材;但从内心的创作追求来讲,创新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方向。无论是类型剧的创新、还是拍摄技术手法的创新,我们都希望能不断地为观众提供新的可能性。”
纵观2016年高收视、高网播量的电视剧作品,其传播性的保障在于优质的剧集品相,而优质的剧集品相仍源于“人”的作用:优秀的主创团队将直接影响一部作品最终的市场表现。华策影视副总裁傅斌星在此前访美时还专门谈及人才培养计划,“中美电视剧合作中也要落实到人才的交流和融合,华策已经与ACCD建立战略合作,进行影视人才培养”。未来,在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道路上,人才培养还是关键性的议题。
伴随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电视剧播出平台也日趋多元化,这为电视剧(尤其是精品电视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内容分发渠道的不再稀缺,使得跨屏传播成为一种“新常态”,也一并使得“内容为王”的理念重新成为电视剧制作领域的焦点议题,这直接带来电视剧制作机构市场地位的很大提升。
回顾2016年,电视剧制作业仍表现较为显著的“新旧对垒”,但转型的严峻考验一以贯之。在未来,融合转型也会逐步成为电视剧制作业的一种行业自觉。从“新旧对垒”的既有姿态转向“新旧融合”的创新思维,还有漫长的路需要走。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