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完善流域特别是北方地区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的功能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洪水以流域为单元产流、汇流、演进,这是防洪工作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通过系统运用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拦、蓄、泄、分、滞、排等措施主动调控洪水,能够有效降低洪水风险。2023年汛期,水利部门调度4512座(次)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603亿立方米,启用8处国家蓄滞洪区分洪25.3亿立方米,减淹城镇1299个(次),减淹耕地1610万亩,,避免人员转移721万人(次),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要准确把握流域特点及洪水特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流域防洪能力。
水库特别是流域控制性水库,是流域防洪的“王牌”。图为2024年7月15日,三峡水库在预泄迎洪,为“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拦蓄洪水做好准备。水利部供图 郑家裕/摄
加快水库建设,增强洪水调蓄能力
水库特别是流域控制性水库,是流域防洪的“王牌”。比如,三峡水库在应对今年长江1号、2号洪水时,拦洪126.8亿立方米,分别有效降低中下游干流水位0.4—1.7米、0.7—3.1米,减少灾害损失643亿元,减淹耕地314万亩,避免人员转移221万人(次),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今年7月,为给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垸堤防决口险情处置创造有利条件,水利部门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中游水库群拦洪23亿立方米,为洞庭湖洪水让出退洪通道。下一步,要以提高流域洪水整体调控能力为目标,在防洪“咽喉”位置,加快实施一批控制性水库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库库容和大坝管理。建设水库大坝数字感知系统,耦合现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提升水库运行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河道及堤防建设,提高行洪泄洪能力
河道堤防是约束水流、下泄洪水的关键。要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开展堤防达标建设提升行动,确保七大江河重要堤防特别是干流堤防2025年底前全部达标。实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对重点河段堤防提标升级。加强河湖行洪空间管控,强化白蚁等害堤动物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保持河道畅通、河势稳定。
加快蓄滞洪区建设,保证分洪蓄洪功能
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的“底牌”。2023年7月,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海河流域8处国家蓄滞洪区发挥重要分蓄洪作用,水利部通过水文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跟踪洪水淹没实况,利用数学模型开展洪水演进和退水动态预演,精准指导地方科学布设防守力量,实现了提前转移近百万人无一伤亡。下一步,要根据各流域洪水出路安排和防洪保安要求,优化调整蓄滞洪区布局。加强蓄滞洪区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管理,维护蓄滞洪容积和功能。大力推进数字孪生蓄滞洪区建设,提升蓄滞洪区调度运用能力,确保关键时刻“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
更多内容,详见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文章《》
(策划:旷思思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