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一个“在”字有多难?
作者:略略
图片:Andrea De Santis
音乐:Ya Tebya Lubliu
我常遇见“你在吗?”
也偶尔发送出这个问句。
也许,无论你愿意与否,这句话是qq/微信/各即时聊天平台中出镜率很高的句子了。
它在“呵呵”与“哦”旁边,站成自己的姿势,从不张扬,却名声渐坏,被诸多“有话直说”的不耐烦,给硬生生憋回去。
“你在吗”好似一个做事不灵光、没有眼色、不受待见的丫鬟,动不动被人呵斥一脸。
这句话真有那么糟糕吗?
“你好,请问在吗?”
可能有一点社恐和社交障碍,对不熟的人交流时,工作上需要问询同事或者探讨时,我始终无法像别人那样拿捏有度行云流水地搭讪,顺便传达完毕自己想说的信息,皆大欢喜。
我总是在想,对方是不是忙,在开会,不方便接电话?我要发一个微信过去,会不会有声音,影响到他?
如果是qq,可能弹出消息并不会太过分地影响到他吧?
对方经常不在线, 事情又比较急,希望能直接对谈……
有时,需要打出一个“你好,在吗”。作为缓冲,然后紧跟着清楚扼要说明来意。
如果因为业务关系天天联系,可以开门见山说明要沟通的业务,如果是熟到可以互相开玩笑的朋友,那也不必这样寒暄。
正因为,的确有事求教于对方,但又比较生疏,所以会投石问路般地说一句“你好,请问在吗”。
这种情况下的“你好,在吗”,其实是社交性质的一个环节。
但有人说,这种冰冷的客套,跟抿嘴的笑脸表情一样,毫无温度,只会让人厌恶。
还有人说,在就理你了,不在就是不在,多问一句,简直是废话,浪费时间。
我真心觉得莫名其妙:所以,找你办事,跟你客套,反而不对了?一定要上来就直接颐指气使,不管你在干嘛,三七二十一告诉你该怎么办,你反而觉得对方礼貌周到?
不过我理解,事务特别繁忙的人,可能真的被陌生人无数个“你好,在吗”搞得不胜其烦,仿佛凭空被多加了一道手续。
所以直接在醒目位置写下“请不要问在或不在,直接说明来意:xx,xx,xx。”
没问题。遇见这样直截了当的提示,我会遵循,尽量用最少的字说清来意,办完即刻走,来去如风,这对于社交障碍的我来讲,也不啻于一种解脱,因为对方明确说明了自己想要的。
但除非每天收到上万条未读信息,有无数新客户要发展、老客户要维护的日理万机型,普通人在正常工作当中,收到“你在吗”的问询,应该不会超过十条。
还是有回复一个“在”字的时间的。
可惜现在似乎所有人都被唤醒了“时间宝贵”的意识。那一脸“公事公办”的冷酷样子,把任何寒暄都不耐烦拂掉,最后只剩下简单粗暴的往来。双方点到即止,再无交集。
对于那些认识但久未联系的同学或亲友而言,看到你摆出拒“你在吗”千里之外的样子,的确会退避三舍,正中你的下怀,先收了那份想跟你联络的心。
对于那些可能触发隐藏剧情的“你在吗”,那些在“你在吗”后面欲说还休的想念和可能性,也统统都被原地打回。
连一句 “在”都没有时间回应的人,应该忙到没空和别人温柔叙话的。
没错。
还有一种“你在吗”,跟 “在干吗”“早安”与“晚安”一样。是肩负使命的替代品。
跟说不出口的“我想你了”异曲同工,是故事的开头。也可能是结尾。
“你在吗?”
“嗯。”
收到一个令人欣喜若狂的嗯字,再小心翼翼斟酌下一句。
彼时我只是暗恋,还没有热恋,但心里有点喜欢慢慢滋生。我喜欢的一个男生,最初一点一点走近他,也是用这个看起来极其笨拙的“你在吗”。
他几乎从不拒绝我,只要在线,必然会回应我,你在吗背后不是什么要紧事,不过是天南海北的胡扯。什么地方好玩,吐槽悲催不幸运的某天,把跟他有关的星座运势 以调侃的方式发给他……
我说不出“你在干嘛”,不想表现得好像查岗,更无法说出“我想跟你聊天”,因为想保护好自己的退路,所以 用“你在吗”开始每一次的聊天。
如果想理我,那么我们就继续;如果并不想理我,保持几次沉默,再延时解释一下,我也就懂了。现在回头看,我实在是太笨拙的一个女孩子,没有更高阶的套路,所幸遇见了,一个温柔也喜欢我的人。
后来在一起时,他不经意说道:“每天都好期待你的消息发过来,问我一句在吗”。
在吗,遇见对的人,我在。
遇见不想继续的人,也可以用沉默温和表态。
我也收到过“你在吗”。那一份隐藏在这三个字之下的小心谨慎的期待,我是懂的。
因为懂,所以即使无法回应,也无法粗暴对待。
我妈经常让我无语。
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跟我说“谢谢”,我特受不了。都是母女,平时习惯了,每次给她递瓶瓶罐罐,也要来句“谢谢”。跟她说了多少次,这样很别扭,只能默默忍受。
后来给她开通了微信,一大波“爸妈式”朋友圈文章链接,汹涌而至。
但她有时会给我发一个“你在吗”的表情。
傻乎乎的小人,脸上挂着滑稽的问号。
我知道,她发这个表情的时候,其实是实在没什么干货可以理直气壮地献给我了,她只是单纯地:想我了。
每次看到这个小人儿, 心里一酸,只要有空,必接下去就跟妈妈聊一会儿天。
给我妈妈钱也是,和他们吃顿饭,百般不让我付账。年末给他们生活费,也是一脸坚决地推回来,比党员还清白。我特别不解,你们给我钱时候我从不拒绝啊,干嘛这么把我当外人?
有次我妈不好意思地说了感受:从来都是我们给你钱,感觉是应该的,你给我,我们就觉得别扭。
“别扭”。嗯,是这样。他们爱我,但是已经习惯了不露骨地表达出来,于是用“谢谢”,于是用“你在吗”,跟我撒娇。那一层礼貌的隔阂,虽然别扭,但我明白,因为明白,所以珍视,而不是粗暴地拒绝。
现在流行一种 “say no ” 式正确。似乎大家说了太久的yes,每个人都要摆脱掉做一个“老好人”“抹不开面子”的恶习。
比如著名的“你弱你有理”,终于揭竿而起,那些弱者,好像一个个都面目可憎地占人便宜:是时候对这帮弱鸡say no了!我路很远,凭什么给孕妇让座?你老弱病残,就有理由排队在我前面?
我相信的确有一部分人,仗弱势欺人。
但在这份揭竿而起的“理所当然”中,真正需要帮助的弱者,得到的帮助就愈发稀少了。
比如对“你在吗”这句毫无攻击性的话语的讨伐。
好像每个人都开始捍卫自己说“在”那一点点时间。对说出“你在吗”这句话的人,翻一翻白眼。
每个人都更自我了,也更加“欺弱”,因为说出“你在吗”这句话的人,一定程度上是“弱势”的,可能是有公事需沟通,或者有事相求,或者想主动靠近你,是一个想你而说不出口的人在小心地问询。
一定要臆测“你在吗”背后的恶意,最低也是在浪费你时间,因此毫不留情地排斥。
◢
排斥掉了那些做微商的利用性质的“你在吗”,也可能推掉了一个单纯无功利性质的问候;
排斥掉了来自你不喜欢的人的追求,也可能收不到彼此喜欢的人送来的暗号;
排斥掉了你认为说话啰嗦、看似不重要的人的对话,也可能让一个真正想谈事的人感到莫名其妙不好打交道……
在这世界上,柔软不是必要,但却可贵。收到一个“你在吗”,至少对面是一个想要跟你沟通的人啊。
回一个“在”字,好像也并没有那么难。
-END-
(↑2017年邮局订阅↑)
↙点 原文链接 可进入 邮局订阅页面 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