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内容,中国纪录片“名利双收”还需完善产业链布局
中国纪录片在内容生产之外,还需通过成熟的产业链布局进一步释放产能,真正实现“名利双收”。
根据纪录片业内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纪录片市场投资突破30亿元,收入超过50亿元,这两项数据纷纷创下历史新高。纪录片的产量持续攀升,一些重要的纪录片类型依旧缺失甚至空白,观众对纪录片内容消费的需求远未被满足。
去年一批优秀的国产纪录片作品成功“杀入”卫视黄金档,有的甚至凭借高口碑成功晋级“网红”,纪录片在业界名声大振。然而专家指出,中国纪录片似离“名利双收”仍有一定距离。纵观整个业态,产业链布局不精细,市场回报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一直是摆在纪录片“吸金”道路上的拦路虎。“中国纪录片的规模起来了,但产能还未完全激发。”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30多亿元的身家对中国纪录片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但这个数字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市场,他推测“中国纪录片要真正形成市场规模起码还要3到5年的发展时间”。尤其是,国际上最为火爆的科教类纪录片与自然类纪录片,便是中国纪录片的明显弱项,“偏科”背后的原因仍旧是资源的匮乏——欧美一部自然类纪录影片的投资动辄就是七八个亿,这在行业总投资刚超过30亿元的中国纪录片市场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纪录片投资额度的增加与整个电视行业的布局变化有关。去年,金鹰纪实频道成为继央视纪录频道、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之后,第4个上星的专业纪录片频道。此外,“一剧两星”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纪录片进入卫视黄金档提供了助力。平台增量催生了纪录片内容资源的进一步扩容,2016年电视纪录片全年总产量超过2.2万小时,同比增加15.8%。纪录片逐渐成为大众休闲生活的陪伴,一些节目更是成为网络议题。登陆一线卫视黄金档的纪录片《本草中国》,微博话题讨论突破2亿,收视更是超过同时段热门综艺;将镜头深向急诊室的《人间世》,因为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在全媒体各内容平台的浏览量超过5500万;广东卫视结合本土特色,推出纪录片《老广的味道》,收视在卫视档名列前茅。
“市场上真正赚钱的纪录片作品并不多。与紧贴市场的影视剧不同,一直以来,中国纪录片行业都没有太大的盈利意识,投资与营销等环节分工不细。”在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看来,凭着数部“爆款”的热炒,中国纪录片在观众心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也让一些本土纪录片品牌开始冒头,如何通过成熟的产业链布局进一步释放产能,成为中国纪录片行业晋升途中必须打破的瓶颈。事实上,对于探索频道、国家地理等成功的国际纪录片平台来说,在内容生产之外,从前期的宣传、个性化的服务提供、到后期的发行、对外输出,甚至是之后的衍生品开发,都被放置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它们的“名利双收”正是得益于这种覆盖产业链方方面面的完整布局。
来源:文汇报,作者:张祯希,原标题:《中国纪录片:离“名利双收”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