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碰瓷界的祖师爷,曾把讹人打造成“产业链”
作者:哒哒君
经授权转载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世界经济学“贡献”了两颗毒瘤。
其一是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创造的大名鼎鼎的旁氏骗局,其二则是如今让“老司机”和保险公司恨得牙痒痒的——碰瓷加骗保。
上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起,纽约成了所有远道而来的移民的应许之地。“这里是自由的国度,你可以用任何自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至少当时的移民中介广告,是这么写的。
于是,大量移民拥进曼哈顿,自由地各显神通,其中也包括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骗保大师、碰瓷界“旗手”——丹尼尔·拉利希特。
在汽车尚未大量普及之前,“骗保”是最让保险公司恨之入骨的。一个名叫“香蕉安娜(Banana Anna)”的女士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位骗保者。
名如其人,香蕉安娜的成名技就是故意在自己扔的香蕉皮上摔倒,她用这种方式骗取人身保险。
这看似不经意的滑倒虽然是香蕉安娜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它代表了千年来人类的利己主义劣迹开启了一个全新篇章:假装伤害自已而获取不当赔偿。
这一行为影响之深远,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大量的动画片中看到向其“致敬”的场景。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骗保也在美国演化出多种套路。
城市道路上的一切坑洞,比如关不上的地窖门、破碎的台阶、有裂缝的井盖等,都是能为职业骗保客喷出美元的泉眼。
这些人会装作踩上去摔伤,然后通过艺术家般的痛苦表演在保险公司那捞上一笔。当骗保举动成为纽约新的常态,美国人开始用一个新词形容这些人:扑街汉(flopper)。
丹尼尔·拉利希特最初也是名扑街汉,还在1918年为此被逮捕过一回。
出狱之后,丹尼尔痛定思痛,誓要在传统的骗保领域中闯出一片新天地。这位被美国梦感召的创业者,将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他很快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汽车。
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汽车的出现使得骗保操作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企业级”层面,新的敲诈方法开始流行。
彼时汽车刚开始流行不久。在任何交通法规不健全的地方,出了一切问题都将是汽车驾驶员一方的责任(这一规则至今仍在某些地区成立)。于是扑街者冲到汽车旁边倒下,让旁观者以为他被汽车撞倒。一种全新的马路陷阱——碰瓷,在美国汽车飞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诞生了。
丹尼尔·拉利希特是纽约碰瓷界的弄潮儿。
他几乎控制了全纽约的碰瓷产业,就像《教父》中的科里昂先生控制了纽约全部杀人越货的买卖。
丹尼尔发展出了完整的碰瓷产业链,为碰瓷者验伤的医生、旁观证人和汽车修理工全部是“自己人”,维修发票也由他来伪造。
在那个没有监控摄像头的年代,尽管保险公司很多时候心知肚明,但面对环环相扣的伪造证据也只有破财免灾。否则,丹尼尔手下的律师团队将对保险公司发起旷日持久的诉讼。
作为美国特产,流氓律师团可以让保险公司付出远多于赔偿费用的诉讼费。在业务最繁荣的阶段,这家伙养了几十个人的团队,流氓律师、无良医生、碰瓷高手等一应俱全,每个人都从保险公司的赔偿款里分一杯羹。
这是丹尼尔为自己的碰瓷帝国搭建的生态圈。但是丹尼尔没能用“生态圈”概念混到投资,这是他不及后世企业家的地方。
丹尼尔手下最得力的干将是哎哟喂·福尔(Irving Fuhr)。
据哎哟喂·福尔的同事介绍,此人就是一块无情的人肉磁铁,能贴上以任意速度行进的汽车,将碰瓷演绎得异常逼真而自身毫发无伤。最终他会带走你身上的美金,以及你对纽约交通法规的所有信任。
他曾创下五个月扑街150次的世界纪录,有时一天就能扑街十回。高山仰止般的成就能为哎哟喂·福尔带来每月300美元进账,在当时是普通人几乎半年的收入,足够买一辆福特汽车。
他就是战无不胜的碰瓷关公,全世界每个碰瓷者的家里都应供一尊哎哟喂·福尔的雕像。可惜福尔没有相片留世,为了纪念他,我们放上了一名他优秀徒孙的“工作照”。
不幸的是,所有的好事都是来得快去得快。
丹尼尔和他的团队业务增长非常迅速,当在街头寻找猎物不能满足碰瓷的需要后,丹尼尔开始自己购进汽车,伪造事故现场。
业务越做越大了,可惜和许多初创公司一样,丹尼尔的团队也存在只重业绩、疏于管理的毛病,这个隐患最终害了他。
某一天,他手下的两个碰瓷小组用同一辆车在同一时间上报了两起事故,事故现场却分别位于相距甚远的市中心和住宅区,整个碰瓷团队由此暴露。
丹尼尔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请别忘记这是位损人利已的高人,昨天还在为团队成员画着大饼的明星创业者丹尼尔,被捕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卖队友”,抢在其他人前供出团伙的每一个成员。
他的口供之详细足以为团伙中的每一个人都写本传记,无情剥夺了其他人坦白从宽的机会。作为回报,丹尼尔只在牢里待了一年就出狱了。
出狱之后,这家伙竟然成了一名成功的圣经推销员,而且上帝也没有打雷劈他,真是具有讽刺意味的“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如今,碰瓷已经从当年纽约的街头小把戏变成了一年几十亿美元的全球化大生意。尤其是在中国和俄罗斯,花样百出的碰瓷手段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全新的当代行为艺术。
在俄罗斯的视频网站上,你可以看见碰瓷英雄们在伏特加的驱动下是如何一头撞上奔驰汽车,或者毫不犹豫地飞身把自己塞进底盘,就像是伟大卫国战争中那些抱着必死决心扑向德军战车的英雄事迹重演。
这很英勇,但也显得过于急躁,少了份百年前爵士时代的优雅和从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中国的碰瓷爱好者们不要向战斗民族的老大哥学习:万一没学好,丢的可是命啊。还是那句话,碰瓷有风险,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