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什么 怎么形成的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怎样的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上升支的形成和下降支的形成两个过程:
上升支的形成:
刺激引发初始反应: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会使细胞膜上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此时有很少量的钠离子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使得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
正反馈机制引发大量钠离子内流: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数值(阈电位,一般在-55mV左右)时,会引起细胞膜上大量的钠通道同时开放。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内负外正)的作用下,细胞外的钠离子快速、大量地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当钠离子内流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与阻力(电场力)达到平衡时,钠离子内流停止。
下降支的形成:
钠通道失活与钾通道开放:钠通道为快反应通道,激活后很快失活。在钠通道失活的同时,膜上的电压门控钾通道开放。
钾离子外流导致复极化:钾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迅速恢复到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即复极化。
在复极的晚期,钠-钾泵的运转可导致超极化的正后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重要标志,其产生机制对于理解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电位的是如何形成的
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涉及细胞膜电位的改变。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膜外正电荷进入细胞内,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随后,细胞膜选择性地允许细胞内的大量钾离子流向细胞外,恢复膜内的负电位,这个过程称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的组成部分: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和后电位组成。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迅速去极化的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的下降支。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是缓慢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90~130mV,超过零电位水平约35mV的部分称为超射。
动作电位的特点: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即一旦产生,其幅度和形状在细胞膜上各处都是相同的,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此外,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可以沿膜传播,称为神经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