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感”为核,古装IP剧需文化升格
今年,古装IP剧的编播仍占据不小的比重。如何把“焦点”变成“亮点”,令古装IP剧进行文化升格,是眼下的电视剧创作者应当思考的重要命题。
2017年,各大主流电视剧制作公司计划推出上百部电视剧。其中,据网络小说IP改编的古装剧在数量上占较大比例。今年的古装IP剧风格更为多元,仙侠、玄幻、宫廷、武侠等各领风骚,打破前几年仙侠题材集中的局面。同时,古装IP剧在各类电视剧中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媒体热度,收视率也表现强势。根据CSM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开年陆续播出的《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平均收视率超过1%,在各大视频网站的播放量之和更突破了150亿,并有节节上涨的趋势。
现状:古装IP剧热度不减,制作面临新要求
近些年的古装IP剧虽质量参差不齐,口碑也好坏齐飞,但总体热度只增不减。究其原因,其IP本身有着较为扎实的粉丝基础,传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能加以影视转码的IP一般为已历经市场检验的流行文学作品,在长期与观众的互动中形成较高的粘合度,大为降低改编的风险。
同时,原生IP的粉丝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转换成影视内容的受众。相关受众分析显示,网络小说读者和影视剧观众在年龄层次、学历分布及职业构成等方面普遍重合度较高。在这两年“IP热”的现象背后,能够看到作为大众文化主要消费品之一的影视剧,在对流行文化加以展演时具有较为强劲的生命力。
但仅有一时热度是不够的,随着市场渐臻成熟,古装IP剧也越来越难享受到来自原生IP带来的“天然”福利。在新浪娱乐发起的一项“古装IP改编剧最看重的部分”微博观众调查中,能够看到观众对古装IP剧提出了愈发“严苛”的要求。改编后的故事呈现、演员演技、画面质量等都构成观众的期待“标配”。
回顾2016年电视剧的播出,收视率和网播量排名前5位的作品中,古装IP剧就占据3席,分别为《青云志》《锦绣未央》《幻城》。但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成为如《甄嬛传》《琅琊榜》这般的现象级作品,或多或少在制作水准、观众口碑、文化呈现等方面存在短板。以2016年收视率(平均收视1.48%)和网播量(目前已超200亿)相对出色的《锦绣未央》为例,其豆瓣评分仅4.8分,观众对其在故事呈现、演员演技、文化价值等方面的评价不一而足。
当然,观众品位提高的同时,制作上也出现了一些迎合期待的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原著作者加入到IP改编剧的编剧队伍,如十四夜《醉玲珑》、流潋紫《如懿传》、今何在《海上牧云记》等,原著作者的参与能较好地在IP改编过程中对剧情、主题等实现监控,保证品质。同时,电视剧资本的加速运作,让更多电影团队,甚至大牌电影演员都加入到古装IP剧的创作中来,在影像上也愈加精良。
但不可回避的是,眼下大部分古装IP剧还在吃着原生IP带来的“老本”,在同其它类型剧竞争时尚不具备足够优势。并且,在更为成熟的市场环境里,观众也会选择弃置那些难以实现价值存续的IP作品,古装IP剧要想在激烈的国剧市场中立足,必须在精品制作的前提下守住文化内核、探索自身特色。有专家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年代久远,与现代社会的场景存在较大的对比和反差,能够比较系统、整体呈现传统文化又不显突兀的,自然是以古装为基础的电视剧。”在这一点上,古装IP剧的内在肌理是具有独特性的,也是值得深掘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指出,“文字作品的火爆只是为电视剧的成功打下了基础,转换成电视剧,一定要按照电视剧的规律去运作,靠炒作是很难出好作品的。这类剧一般都架空了历史,虚化了故事发生的年代,最近专家不断提醒我们要防止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所以我们都面临如何辩证处理‘历史真实’与‘历史精神的真实’、‘剧’与‘史’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到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要有历史感。”
反观2016年的部分古装IP剧,它们多在一些俗套情节上做文章,娱乐化倾向严重,而少了对“历史情怀”“历史精神”“历史责任”的表达,这理应为行业所反思。对于古装IP剧而言,“历史感”不仅是它成为优秀作品的前提,更是它独立于其它类型剧的制胜法宝。
发展瓶颈:原生IP困境+播出方式变革+观众分化
近年来,各大制作公司纷纷开始储备起大量的网络小说改编权。事实上,优质网络小说IP的资源所剩无几,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累积速度也赶不上资本对影视业提出的要求。供需关系的矛盾难免致使IP的真正价值发生流失,“IP热”现象的背后也带来更多隐忧。
除了影视制作公司手握大量版权,文化产业中的其他主体也纷纷加入到抢购IP的行列中来,这也导致了IP的价格“虚高”。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也曾指出,现在的影视市场确实存在大量泡沫,“在良莠不齐的市场下,需要我们理性判断”。
除了版权价钱高企,部分古装IP剧也陷入“抄袭风波”,包括去年热播的《锦绣未央》,其原著《庶女有毒》被指通过抄袭百余部小说“东拼西凑”而成。近期的古装IP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有着类似的争议。
目前,整个传媒领域都在发生巨变,电视剧市场也在这股浪潮中起伏不断。一剧两星、周播剧、网台联动等模式正在不断被实践,这其中既有人因第一个“吃螃蟹”而尝到甜头,也有人因预测不到位而节节败退。
爱奇艺CEO龚宇在近期召开的中广联电视制片委员会年会上表示,未来的电视剧播出方式会向美剧靠拢,采取“季播+周播”的方式,趋势就是单集时间更长、集数更短、品质更高的剧。这样能形成连锁的品牌,收益不好的电视剧能够止损,市场反应良好的优秀作品可以不断地推出更多的季数。
龚宇的设想也同样能为IP剧的播出提供启示。对于古装IP剧来说,周期间隔充足,也能给原作更充足的创作培育时间和粉丝发育空间。而制作公司只有和各大平台联动起来,定位有价值的题材,探寻适宜的形式,才能发挥出“古装IP”的最大价值。
正因观众的分流,单纯的“古装IP”加“大明星”的阵容已无法充分吸引观众,古装IP剧更应将关注点置于制作水准上。在IP价值逐步消解的当下,这一标签所具备的吸引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劲。因此,古装IP剧更应强化具有差异性的特色,努力在传统文化的根子上去找寻发展进路。
经验借鉴:美剧IP改编,工业生产与文化价值共振
美剧IP改编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思路。事实上,美剧IP一直都嵌入在整个美国影视工业的生产体系之内,包括显著的类型化特征、灵活多样的制播方式、完善的版权机制、编剧中心制、多级售卖等方面。它们彼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IP在影视转码后的品质。《权力的游戏》《吸血鬼日记》《行尸走肉》等现象级剧集也都改编自畅销文学作品,但其生命周期却能延续至七八季甚至更多,这足以证明生产体系的完善对IP价值的发掘、延续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小说《纸牌屋》是英国作家迈克尔·道布斯在1989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当年的畅销书在今天看来就是所谓的“热门IP”。BBC在1990年就曾将其改编成电视剧,在2000年还被BFI评为“100部英国最优秀的电视剧”之一,颇受观众喜爱。2013年,美国Netflix重新将其改编,热度不减,风靡全球。同一IP改编的剧集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原生IP,这些剧集表面上看是同一个故事,实则内里却被填入了不同的时代话语和文化背景,常谈常新。同时,在艺术水准上也遵循着美剧一贯的优良品相和成色。这为我们的古装IP剧带来有益的思索:讲故事的方式有千千万万,但故事本身的底色是不变的,应当具备匹配这个时代及其文化价值系统的最牢固的内核。无论创作方式如何变化,令观众看到的流行表达应与内心的文化守望保持一致。华谊兄弟CEO王中磊在2月26日的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也谈到:“专业属性更重要,IP还是能帮助创作者的,未来牛的是谁来改这个IP,另外就是平台自己的独特性。”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也曾总结,如果荧屏流行高强度、大反差、强饱和的表现形式,直线式的快叙事,“打怪升级”式的故事结构和叙事方法,实际上是电视剧作品文化内涵的退场。如今古装IP剧出现的诸如“古装不古”等问题,能引发我们对这类电视剧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思考,“在我们这样的文明古国,如果把历史都虚幻化了,或者误读、编撰,显然对文化建设是种摧毁”。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