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为新时代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华中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着力培养一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卓越教师队伍,营造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育人环境,激励全校教师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育人。
一是突出价值引领,强国复兴担重任。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师安身立命之基、教育报国之本。华中农业大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殷殷嘱托,引领教师为强国复兴而育人、学生为强国复兴而读书。学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精读精讲”,,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设立60个专题,组织不同学科教师通过专题式研究、团队式备课、点单式宣讲,促进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聚焦农业强国建设“国之大者”,以奉献对地球和人类都健康的丰富食物为使命,建强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作物遗传育种、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等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发挥科教优势助力乡村振兴,1200余名教师主动领题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学校连续6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中获最高考核等次“好”。
二是涵育高尚德行,师生融乐融真情。大学是价值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好老师不仅要以学术魅力吸引学生,更要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感染学生。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把构建“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引导教师“视学生如己出”,在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的育人情境中,与学生平等交流、自由互动、深度对话,履行好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职责。学校从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的高品质文化活动入手,在每年的“两季三节”(毕业季、迎新季,狮山读书节、狮山艺术节、狮山欢乐节)等重点校园文化活动中,由师生共同发起、组织和参与活动1000余场,通过共同研读人文经典、享受运动乐趣、体验生活美学、激发校园创意,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积极推进“师生融乐”的场域从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到党建活动、课堂教学和学术活动,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建有“共同空间”“问学斋”等常态化师生交流平台20余个,校领导每周四下午七八节课走进学生社区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组织百个教工党支部与百个学生党支部结对、千余名“红色导师”与万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结对,98%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广大师生在各方面携手协同,同开展理论学习、同探索学术前沿、同参加社会实践、同投身志愿服务,共同品味成长之乐、探索之乐、奉献之乐。
三是锤炼育人本领,五育融通育全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不仅做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提出“三全育人、五育融通”教育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的终身学习、终生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从侧重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创新“融为一体”转变,促进学生成长为兼具健全人格、全面知识体系、健康身体、崇高审美、独立生活生存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举办“五育融通”教育思想大讨论,实施一流本科人才培育行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行动,全面修订本研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以探索和发现为中心的教学,以提升学生阅读、写作、交流、合作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批核心通识课程,不断丰富“无体育不狮山、无才艺不华农、无劳动不幸福”育人实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通达的时代新人,帮助学生构建起求真崇善尚美的意义世界,自觉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四是优化大学治理,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学人乐土。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是教师,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坚持人才优先战略,着力构建完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尊重教师首创精神,珍惜教师劳动成果,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做到“学术多问计学者,育人多倾听师生”。学校开展管理服务机构改革,遵循“一类事项归口一个部门,由一套人员负责”原则,管理与服务机构数量精简1/3,有效提升一流大学治理效能。坚持教学神圣、课堂神圣,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教书育人荣誉体系,以扩大教育教学类奖励为重点,修订综合奖励办法,把教育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学院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引导教师潜心向学、静心育人。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实施“狮山硕彦”计划,构建人才发展“绿色通道”,把创新价值、业绩和贡献导向全面落实到学校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等工作中,努力做到“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