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试读|惊奇乱讲·学园恩仇录(上)
编者按
校园霸凌事件频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涌现,我们在成长中究竟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illustration by 梦鸟
作者 惊奇组
……
马赛克:可是社会文化发展了,理应更加文明友善才对?唯一的解释可能是,动漫中主角总是得经过这样的试炼才得以成长,这是在帮你练级,助你成功?而最有意思的是,我发现与原本导火索多半局限于金钱爱情不同,现在的理由更多元化,往往也叫人目瞪口呆。比如最近某院校中便出现了神奇一幕,下课后两位学霸之间飞腿相向,只为课堂内学术观点上的一些争议,这样的治学精神,实在也要叫教授们汗如雨下?而其余的诸如撞脸、撞衫、撞发型、撞游戏装备这些问题,倒是否也预示了矛盾由物欲层面转向精神层面的进步?尤其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普及,现在还衍生出了新的战场,无处不在的偷拍与录影想来也比单纯的拳脚功夫可怕更多?即便闺蜜合照分别只P自己不P对方这种事,也足够掀起一整间教室和班级贴吧的血雨腥风了?与之相对,传统上“结伴上厕所”,“放学一起走”之类的联防策略,放之当代还有意义么?正如某学校的校长接受采访时也很无奈,表示现在各方关系错综复杂,孩子越来越难带,学校也早不是“一方净土”,门口的小卖部都已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这更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于这说法你如何来看待?连童年的“圣殿”小卖部都已不再能教人友爱,这世界究竟是怎么了呢?
鲁一凡:我那时候高中了才有一部绿屏破手机,都不知自拍为何物,自拍水准也十分精良,一张脸可以撑满整个屏幕,自己也完全没觉得有任何不妥,直到被人忠言逆耳:“这看起来是个120斤以上的女孩……”因为那时候也没有P图软件,气氛才相对融洽许多。我私下也听说过多起因为不给对方P图导致的闺蜜决裂事件,令人叹息。想想现在的小朋友可以把自己拍得美美的放到社交网站上去勾引隔壁长得好看的男孩子就觉得很悲愤,我那个时候收到喜欢的男孩子的群发作业短信都兴奋地能看很久,除了把两只眼睛贴到屏幕上以外完全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而像小卖部这种地方,更是人间最后一块净土啊,很好奇怎么在那里藏污纳垢呢,这绝对是无法参透……一包菜园小饼就能结下的革命友谊呢?
齐鸣宇:我上中学时,学校里“混社会”的少年们都是以厕所为据点活动的。我猜之所以厕所被他们选中,是因为抽烟比较方便,销毁罪证也容易,直接扔进蹲坑就好。但是到了后来,厕所简直成了黑帮电影里鱼龙混杂的酒吧,每个隔间里都是抽烟的少年,窗台上也坐满了染着黄毛、面目可憎的家伙。因此我们学校男生是不流行结伴上厕所的,一次去太多人实在像是踢馆,还是一个个故作轻松地进去可以安全一些。
因为学术观点拳脚相向的事我没见过,倒是去年亲眼见识了不少因为美国总统大选而产生的争执,更准确说是“撕逼”。请注意,我在这里说的是中国学生之间的冲突,并非美国人,而且是持中国护照的中国学生,美籍华人甚至是绿卡持有者都被我排除在外了。据我观察,中国留学生因为支持不同总统候选人而产生严重对立,基本是在初选结束之后,也就是七月初。在那之前,尽管总统初选已经在美国社会上引起了一片血雨腥风,但是中国留学生大部分还是不为所动。为什么?因为我们学生不读书不看报,只关注公众号啊!在那之前还没什么公众号以及微博大V把重心转移到总统大选啊!自从一些自媒体开始明确立场后,大批中国留学生们便把持不住了,原本一个个只是搬了张板凳嗑瓜子看热闹,却忽然抄起板凳开始“互殴”。“知乎”和微信朋友圈是舆论主战场,更是撕逼重灾区。大家为了希拉里和特朗普谁更可恶而吵得不可开交,我身边也不乏好友因为政见不同而互删微信的情况。一群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却把美国人民的总统选举当作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病呢?
不过我倒一直觉得小卖部是除了学校男厕所外,不良少年们最多的地方。至少我上学的时候,门口的小卖部除了零食之外,也经营游戏点卡和烟酒之类的营生,不仅正投很多不良少年们所好,而且劫来的“早餐钱”立刻就能换成香烟之类的硬通货,消灭犯罪证据的同时还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导致的现金贬值,不能更棒。
……
马赛克:而在有些专家看来,无论是“电疗中心”里的三方角力,还是一般校园内外日益频发的恶性事件,都也同时印证了一点,即或可以说这代孩子是真正“人格独立”的一代?对个体的认识与对话语权的要求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正如我们小时候都被教育要成为“大海中的一滴水”,“大漠中的一粒沙”,“大楼上的一块砖”,“大人讲话莫插嘴”,“大人打骂莫还口”……但现在是不是任何时候,你会发现他们都会有一个自己的评判体系,然后是要来和你平等对话甚至对抗的?这也就导致原本未成年时最重要的两股引导力量——父母与老师,基本都起不到作用,反而往往还成为了埋藏祸根的原因?有教导主任就哀叹,几千年的尊师重道传承下来,没想到自己居然让学生给堵了,其中还有女同学,原因只是此前两方在KTV中邂逅,他教育了孩子们一番不该来这样的地方……甚至曾经身为校园最高战力的体育老师,因为如今同学们普遍发育良好,并勤于健身的关系,是不是也很少再有轻易“惹事”的?而以往父母无条件配合老师的局面,现在是否也早已不复存在?讲起来,有什么爹娘“胳膊肘往外拐”的记忆么?当时的自己是否也最期待他们对你说,“打回去”,“替你打”,“宝宝都是对的”?而不是“道个歉”,“反省下”,“千万别得罪人”?
齐鸣宇:我很难认同现在的孩子是真正“人格独立”一代的看法。孩子拥有自己的评判体系,要求和家长以及老师平等对话甚至对抗就是人格独立吗?那样的话,所有不幸入狱的“绿林好汉”们岂不都成了人格独立的优秀典型?我觉得追求自己的话语权,追求同上一代人平等对话的地位是每个孩子,或者准确说是每个人类的天性,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每一代人或多或少都表达过类似的诉求,乃至为这种诉求努力过,只不过没有现在的孩子成功罢了。而现在孩子们的成功也并非得益于他们自己情商的提高或是斗争方式的进步,而是这一代家长和目前的社会相较于以往更没了规矩乃至底线。总结来说就是“这届家长不行”。无论是在武侠小说里,还是现实的江湖中,为国为民的大侠或是恶贯满盈的魔头,最终往往都栽在了刚出道的毛头小子手里。令无名小卒战胜终极大Boss的显然不是实力,而是秩序感的缺失与莫名其妙的运气。缺乏秩序感令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更敢于下别人想都想不到的黑手,爆棚的运气帮助他们完成了最后一击。毫无疑问,这个时代是教导处主任的江湖末路。
鲁一凡:对,可能说反叛精神更强的一代更准确吧。但其实大多数人好像也只是外强中干,到头来还是“无条件服从权威”,完全没独立思考能力吧,只是自大程度又长了一个等级。但是说到底我认为这种“对自己的认知,话语权的要求”提高是好事,想想时代一直在进步,结果读大学的时候竟然还有老师会跟学生说,你没资格跟我讲话,有什么问题让你父母过来讲。甚至还在黑板上写上“今日迟到之星”“今年处分之星”,我时常双眼迷离地看着我的名字被像大字报一样写在黑板上,打破了我低调做人的美好愿望。所以晃眼如今,学生群体的战斗力竟然已经发展到如此的水平,不由得有种怪异的欣慰。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怎么样,我们那一代应该几乎是没有会帮自己的家长吧。大城市的家长可能各方面还会开明一点,我们大部分人想要的一定不是诸如“打回去”“你都对”这样的话,更多的还是“我们会相信你”这种无形的支持力量吧。
本文为节选,刊于2017年第四期《萌芽》。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者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