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中文名那么好听,为什么还要起英文名?
本文为「别处World」(ID: else-world)授权转载
前不久,北美同学圈疯转了一篇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的宿舍门牌被有意撕毁的文章。在中国农历新年前后,有人把哥大某宿舍楼内贴着的“带有中文名特征”的门牌撕掉了,只有一些贴了英文名的中国同学的门牌“幸免于难”。
事件后,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录制了一段介绍自己中国名字含义的视频——《说出我的名字》。他们在视频中讲述自己中文名字含义,向身边人说明自己的中文名字是如何寄托了亲人的期许、承载了怎样的家族渊源,向外国人阐述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担负着的文化符码——名字。
但中国人的确又是最爱起英文名的一群人,许多入籍的移民甚至抛弃了自己原有的中文名,将英文名注册为正式的名字——黄皮肤的 Lily、Peter 和 Jenny 们,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说不定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不管有没有出国,都有一个英文名呢。
所以,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英文名代表着什么?我们起英文名的行为,究竟反映了哪些固有的思维和价值?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地道的英文名”,应该是什么画风?
“每到春节,北上广的Mary、Vivian 和 David 陆续回家,变成了翠花、大妮和二狗子。”这是几年前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近些年,中国人爱起英文名这件事甚至成了一种现象,一种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的现象。且不论在外企工作的白领们工位上的姓名牌有多少是英文的,就连现在的小朋友,尤其是在国际学校就读的中国孩子,也是每人一个英文名。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年轻人,中文名出现在各种证件档案中,网名成为我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标签,而英文名则是工作场合或与国际友人交流时的重要名片——对于主体性涣散到了生活的各个不同领域,工作、生活、虚拟空间中都有不一样“自我”的现代人来说,英文名的重要性绝不低于中文名。
▲《说出我的名字》制作者,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海歌
起英文名,为了图个方便?
其实,也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会使用英文名。我有一个来自波兰的朋友,她叫 Katarzyna,其中zy这个发音是波兰特有的(波兰语以大量不友好的辅音组合著称),为了避免拗口,她在我们课堂上都自称Kate。(当然,这两个名字是同源的,都来自Katherine。)
著名球星罗伯特莱万多夫斯基(Robert Lewandowski),很巧,也来自波兰。“罗伯特”并不是波兰语中常见的名字,更像是一个英文名。被问到为什么的时候,莱万说,自己的父母想让自己出人头地,最好有一个在英语世界也能畅通无阻的名字——如此这般,听起来是否耳熟?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英文名相比中文名在国际场合中明显更好发音。由于我们从小学习的汉语拼音是为了方便学习而创造的,并不是一种国际通行的音标系统,因此根据拼音读名字,时常会让歪果仁陷入一种“我要怎么开口”的迷惑状态中。比如 q、x、z 这种发音,在中文和英文系统中的读法不同,按照英文读这几个音的时候会让人有一种舌头打结、欲哭无泪的感觉。
再加上中文有音调,即使拼写正确,被英美国家的人叫出来依然感觉怪怪的。
从中文到英文,隔了一整个语言世界,在英语世界里突兀地出现中文,的确会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这常常让爱“随大流”的中国人感到不安。
另外,在中国,常见姓氏的数量是一定的,而名字却因为汉字的随意组合无穷无尽,也就是说在中国姓少而名多。但在英美,名字的数量则相对有限,尤其是常见的英文名则更少,姓氏则具有更强的区分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拥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英文名的确比较好记。
但是,在自己名字好念、好记,也不会对歪果仁造成舌头打结的困扰的时候,为什么你还是起了一个英文名?
你为什么需要一个英文名?
中国人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确,在英文名开始大量出现在中国的时候,这种套用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新的称呼方式,恰恰象征着新的语言行为逻辑。
在工作中如果有大量涉外的业务,尤其是在外企的工作,中国工作人员的英文名就表示接受外国的,或者说国际通用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不管你的中文名是翠花、二柱子还是狗蛋,在你被称为 Vivian、David 和 Michael的工作场合,你都是外国工作标准的执行者。
甚至一些本土的公司,英文名也成了标配。比如百度,李彦宏在上下员工口中都是以Robin的身份而存在,甚至连内部邮件地址也是这样。相比起来,“李总”“李董”这样的叫法,仿佛就有一种乡镇企业领导的既视感,这是追求洋气的国人所避之不及的。
而在英语课堂上,为了保证更完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获得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英语老师也常常鼓励学生起英文名——这和老外学中文时起中文名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说,英文名的确不只是一个新的称呼那么简单。更多时候,英文名也象征着人们在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上有意无意地向外国靠拢,一个新名字就像一种新身份,对行事方式有约规作用。
另一方面,名字是我们与人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中文名是由父母给予的。因此在起中文名这件事上,我们根本早已丧失了主动权。而英文名则不同,无论是请教老师、朋友,还是自制,我们在给自己取英文名的时候多少都有点主动性。因此,对于一些人来说,英文名这张名片,也是一种掌控自己人生的彰显。
中式英文名:一种文化现象?
和中文名不同的是,常见英文名实在太常见,鄙视它们普通没个性的中国人于是走上了一条伟大的 DIY 之路。
一般说来,普通的英文名常常来自英文课本和影视作品里人物的名字,或者是明星的名字。而 DIY 英文名的来源则相当广泛,不仅可以直译为中文名,还可以找与中文名发音相近的英文单词,还有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哪怕只是发音好听,词类活用什么的那都不是事儿。
▲厉害了,看起来倒有点像“Never Wrong”……
何伟在《江城》里就记录了不少诡异英文名的例子。比如有些同学会直接翻译中文姓氏,像“房(House)” “黄(Yellow)”。还有个相当有自省精神的男生给自己起名“莱希(Lazy)”,因为自己很懒。更有甚者,有些名字则纯属不幸:一个小个子男生被叫作盆(Pen),一个十分漂亮的女生取名叫可可那特(Coconut),另一个男生取名黛茜(Daisy)……
而对那些喜欢讨口彩,对字面意义有执念的中国人来说,不少吉祥如意的英文名也被创造出来,比如Strong(强壮)、Lucky(幸运)、Happy(快乐)等。中国人对命名这件事如此认真投入,电影《山河故人》里有给儿子起名叫“到乐”,期待他长大成人后有很多dollar这样的情节也特别值得理解了。
▲电影《山河故人》里,张译饰演的父亲张晋生在孩子出身后给他起了个洋气的名字:Dollar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时,是相当传统,甚至保守的。例如起名结果引起全国关注,甚至有博彩公司为此下注的,英国威廉王子的女儿夏洛特公主,她的名字就是传统起名法的最佳印证。小公主全名夏洛特伊丽莎白戴安娜(Charlotte Elizabeth Diana)。其中,夏洛特是爷爷的名字查尔斯(Charles)的女性对应名,同时也是公主的姨妈、凯特王妃的妹妹的中间名。而伊丽莎白则无须赘述,除了致敬自己的曾祖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伊丽莎白还是凯特王妃及她的母亲的中间名。最后毫无疑问,戴安娜是为了纪念小公主的奶奶,已故的戴安娜王妃。
▲英国皇室系谱
其实,这种“把祖祖辈辈穿在身上”一般的起名方式不仅仅在王室中通行,普通百姓在起名时也时常会借用祖辈或先人的名字。另外,对不少普通人来说,自己重要的朋友或自己特别喜爱的明星,甚至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也都可以成为给孩子起名的灵感来源。也就是说,他们起名时总是遵循着既有的轨迹,而很多时候,英文名还带有纪念、致敬、表达情感和尊重传统的情感在其中。
中国人在起英文名时并没有如此深厚久远的起名文化传统,难怪不少老外在听到中国人介绍自己 DIY 出来的、有些光怪陆离的英文名之后会愣神半天。
到底起不起英文名呢?
其实,虽然对于中国人起英文名这件事,歪果仁甚至还有不少中国人都持戏谑态度,但在 Quora 上的一项关于“作为美国人,你希望中国人用自己的中文名好还是用英文名好?”的问题下面,大部分美国人的回答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还有不少人回答说其实更希望中国人用中文名,因为这体现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况且用英文名相当于剥夺了美国人“接受挑战学说中文”的权利。
看来歪果仁们根本就不怕什么难发音的中文名,而日常生活中,别人不管使用什么名字,他们都很乐意接受。毕竟,名字最重要的代表自己,而不是方便别人。
▲在《说出我的名字》视频中,中国留学生说着自己名字背后的意义
所以,起英文名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个人选择。但不管怎样,起个相对正常的英文名还是必要的,毕竟,你不是Angelababy,更不是……约瑟翰庞麦郎。■
青年文摘·快点
摘自 微信公众号“别处World”
ID:else-world
转载请联系原公号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别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