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刊新读】99日的以色列之旅 2022年3月作品番号
【旧刊新读】99日的以色列之旅番号更新时间:2022年3月;
2012年,我在以色列待了99天,参加当地团体举办的“绿色学徒营”(Green Apprenticeship)。我在自然之友从事了两年的建筑节能改造教育推广活动,为了寻求在资源缺乏地区和城市地区有效利用能源,我前往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学习朴门永续设计与自然建筑。这趟旅程很有收获,我认为环境议题从来不是置身社会或与人的镶嵌之外,不是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只关心环境的专业者,而是能够有更多元开放的心胸,提出因地制宜的创意方案,来解决环境议题。带着这样的心,我回到中国的环境机构服务,我期待在旅行中所蓄积的能量能够一一发酵释放。
合作盖的房小巧得像蛋糕盒子
我下了飞机,背着登山包等待通过海关。不出所料,像我这样一位没有跟着旅行团走的亚洲女性,被拦了下来进行盘查。严格的海关检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也隐约透出中东地区国与国间的紧张关系。
搭乘4个小时的大巴后,我终于抵达以色列南端离红海不远的沙漠社区:Kibbutz Lotan。这里是十分典型的沙漠地景,眼前只有遍地黄沙和烈日,稀稀落落搭配着耐旱树种与远方成片的椰枣林。这里住着大约150名居民。他们从1980年代开始在此屯垦。Kibbutz Lotan社区的成员认为,他们这群人既然选择生活在共同的土地上,一起为土地及未来打拼,这个未来不仅体现在长远的目标规划发展,更在细节之处需要有许多规章制度来紧密地牵系起群体生活。因此,想要成为集体农场的一员,会有相应的筛选,必须有共识。这样的社区有其封闭性,不易与外界交流。
几年前Kibbutz Lotan的收入来源从既有农业转向生态旅游及有机农业,成立了eco-learning center(生态学习中心),中心做的事情主要有:利用既有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和有机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即利用当地天然资源及社区人力,以最低环境冲击的模式开展旅游活动,让游客及社区人士充分交流,理解当地环境特色,甚至安排许多体验式的活动内容;创建社区永续生活的“朴门永续设计”(permarculture sustainable design);利用社区所产出的家庭废弃物、废旧轮胎、田里的稻草秆作为社区公共建筑的材料,等等。为了让Kibbutz Lotan走向世界,近几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志愿者,在Kibbutz Lotan内担任半年以上不等的公共服务工作,志愿者们会协助开展园艺修剪、在公共厨房烹饪、清洁,开展儿童教育活动以及在有机农场干农活等。
当你驱车进入Kibbutz Lotan,绝对会被Eco-campus长得不按牌理出牌的建筑模样吓一跳。社区楼房以及相应的公共设施盖得小巧、像是蛋糕盒子似的。不过,这里长得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或公共空间另有玄机。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延续到了建筑空间的规划上。在公共空间,诸如候车亭、孩童游戏场、凉亭、咖啡厅、Eco-campus宿舍区等建筑,都是由志愿者和小区居民共同合作盖起来的,完全打破了建筑由专业人员摆弄的思维。参与式营造是Kibbutz Lotan的空间特色之一,同时又诉求使用在地材料,大量使用沙漠地区的石块、沙土、砂石及稻草秆、椰枣叶作为建筑材料,使仰赖外部的建筑资源量减到最少。同时这又是人人可上手的建筑材料,让共同营造简单可行,老少咸宜。建筑设计在昼夜温差大的沙漠中,需要隔热也需要保暖,将建筑物能耗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前提下减到最低。所有入住访客都需要配合每日登记房屋温度及能耗记录,这样的纪录已经持续进行了四年之久,用以监测建筑物实际能耗,并做为能源教育数据使用。
Kibbutz Lotan内随处可见太阳能锅设备、太阳能洗澡间、生态堆肥厕所、稻草泥砖炉、废弃轮胎做成的桌椅及锅炉。在以色列,废弃轮胎送到回收场需要缴费,所以许多轮胎商十分乐意将废弃轮胎送往Kibbutz Lotan,能省下一笔可观费用。废弃轮胎在Kibbutz Lotan重获新生,被做成桌椅、锅炉等,居民、志愿者及游客们都在频繁地使用着。在Kibbutz Lotan,各角落的太阳能锅炉常常是忙碌地烹煮着食物及下午茶,一派热闹!
来这里重新定义生活
每年,村里都会来半年期的志愿者三四十人,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人。有些人是离散在海外的犹太人,出生、成长、求学都在海外,因此抓紧机会利用假期回到犹太人的故乡以色列,通过志愿服务劳动来学习和了解故土的一切;有些人将在Kibbutz Lotan服务的半年规划进间隔年(gap year)中,主题是有机农场服务,藉以亲近土地,用实践来阅读简朴生活。在这里,我认识的几位韩国女孩便是如此打算,她们一路从以色列到埃及与英国,在一个个的有机农场工作,笑称这一路都是干农活。
我们一行15人,是2012年第一期绿色学徒,大家参加活动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是有部分犹太人血统,加上本身对环境议题感兴趣,有人利用间隔年到各处具有特色的地点学习进修,还有人毅然辞掉在纽约博物馆工作,到以色列集体农场过一段远离城市的生活。
来自英国的Lily,家里经营着家族农场。那是个经营了三代的农场家庭,属于典型的大规模粗放式农作,有大批农作机械和小型直升机协助照料农场,也与大型的食品公司有合作通路。Lily父母已从农场退休,目前主要是哥哥一手规划农场运作。Lily一直想改变家庭农场的运作方式,她的反抗方式是在城市中的有机农贸商店任职,也希望透过沟通和分享自己在职场上的经验让家庭农场有所改变,每次都因理念不同与家人互相叫嚣收场。父母认为女儿光靠理念,空口无凭是无法运作农场的。于是,Lily离家来到以色列和土耳其,积累实践经验。
学习课程虽仅有七周,但每日的田间实践、讨论与生活实践,在生命经验里留下了印记。我开始觉得生活的定义不在于拼命累积资本,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来满足生活所需,而是有其他替代方案。在资源稀缺的沙漠地带,让人类生活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实践,而这些实践一点都不难,是真的可以落实在乡间及城市生活中的。当人类可享受的资源太过便利或充裕,容易变得不珍惜、滥用,甚至无感于唇亡齿寒的生物链关系。我在遥远的中东,才深刻感受到这个简单又困难的事实,用心观察周遭生活物质的变化,才能建立起尊重生命、珍视地球的态度。现代人离便利太近,冷气、塑料袋、汽车、便利商店……想要的一切随手可得。虽然不见得一定要有多不方便才能体悟些什么,但是我们需要试着过些不同的日子,扭转生活的惯性。
18岁就去游历世界
离开Kibbutz Lotan后,我开始一个人的旅行,看见了以色列的繁华开放以及隐藏在内的保守与排外。
在城市旅行,我选择当沙发客。在以色列及巴勒斯坦,来来去去的国际背包客很多,在国际沙发客网站上也不难找到留宿地,一发出信息就有许多热心人士伸出援手。在以色列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年轻人18岁后,不分男女除入伍当兵外,要背着行囊到世界各地游历一年。我认识的不少朋友都在间隔年的旅行中受惠于异国沙发主的接待,所以旅行归来,他们很乐于提供留宿之地给浪迹天涯的旅者们。
我在不同的客厅沙发落脚,接待我的有80后小夫妻;有一群年轻的大学生租了整层公寓,他们固定有一个客房腾出来专门接待世界各国沙发客;也有时,我到城郊的有机农场拜访后就顺道留宿,还在巴勒斯坦小村的公益机构留宿……我接触到了不同的接待方,当然也听了许多家庭故事和人们对中东地区各国关系的看法,丰富了我了解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渠道。
我走过巴勒斯坦的这些城市:Bethlehem、Hebron、Jericho、Ramallah、Nabulus、Jenin。在Jericho,我遇到一名大学生,他忿忿不平地向我倾诉总有一天巴勒斯坦要收复失土,他告我,母亲在美国生下他,就是希望拿美国护照可以更“罩”得住,他努力学习英语,因为他想把巴勒斯坦的血泪精准地向外人表达(讽刺的是他是要去学习一种强权语言来诉说他的弱势)。在Nabulus,我的导游Majdi Shella,颇有国际援助计划的经验,每年会接待许多国际机构或国际援助者在巴勒斯坦开展公益项目,他领着我走过古城,欣赏一处处细节。但是,我能感受得到他平静的表面下翻滚的怒气,他强调以巴双方仇恨与不平始终存在。一位抱着孩子的爷爷提醒我,许多巴勒斯坦领地还有以色列曾经埋下的地雷,游客和小孩千万不要在荒芜之地游走,以免成为雷下魂;一位农人告诉我,田地总是遭受以色列军人的破坏或者将水源拦劫,灌溉或民生用水显得特别困难……
我的朋友DANA老家在以色列北部的HAIFA,读书和工作则集中在耶路撒冷。11月,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加沙走廊的相互攻击,已经严重造成无辜百姓的恐慌与死伤,DANA给我留言:“不是两方所有的民众都支持以武力攻击对方取得胜利,现在这种互相伤害的模式根本无法增进彼此的和平理解,而只是劳民伤财的无谓战事。”我不禁想起,之前我身在以色列,一路上的种种故事都刷新我对中东的印象和实际体悟,在复杂的烽火大地,祝愿与期待人们做出相对和平的政治选择。(文章节选自2013年《大学生》1、2月上)
责任编辑:张蕾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9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