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解读《朗读者》:文化节目如何做到既小众又大众
“《朗读者》最大的意义在于使 ‘访谈+朗读+轻解析’的节目模式具备了价值,这种以阅读、情感加访谈模式的文化类节目是罕见的,但节目的影响力以及节目所带来的关注度却是火热的,从这一点来讲,这档节目是具备独特性的。”
2017年的春天,是文化类节目的春天。
从央视的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多档文化类节目在这个春天扎堆开播。这种“反常”的现象不但没有引发观众的反感,反而圈粉无数,其中,当下正在播出的《朗读者》尤为突出。
作为一档相对小众的“访谈+朗读+轻解析”的原创模式节目,《朗读者》同时涵盖了电视人的坚持和情怀。节目开播数期,便抓住了观众的心,并且获得了业内专家学者的好评和认可。对此,笔者对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进行了采访,来深入解读《朗读者》。
非娱乐节目模式的价值和独特性
从综艺节目的角度来讲,目前在国内,偏综艺娱乐类的节目模式较为普遍,而类似《朗读者》这种“访谈+朗读+轻解析”的小众节目模式鲜有。尹鸿认为,《朗读者》最大的意义在于其使 “访谈+朗读+轻解析”的节目模式具备了价值,填补了全球电视节目模式的一个空白。“相较于过去绝大部分综艺娱乐类节目,《朗读者》这种以阅读、情感加访谈模式的文化类节目是罕见的,但其节目本身的影响力以及节目所带来的关注度却是火热的,从这一点来讲,这档节目是具备独特性的。”
《朗读者》的成功其实并不偶然。纵观近两年以及当下在播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看上去更像是一场文化类节目发展的试水成功代表作,它的出现恰如其分地给人们的文化需求一个有处可寻的出口。用尹鸿的话来说,《朗读者》以及文化类节目火爆的原因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六个字。尹鸿表示,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类节目,《朗读者》具有很大的覆盖传播优势;同时,这与董卿和节目组的知名度以及节目组的控制能力、表现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此外,从节目本身而言,节目制作的精致和讲究是保证整个节目呈现质量的基础。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即平台好、主持人影响力大、节目制作精良。“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才创造出了这种现象级的节目。不只是《朗读者》这档节目本身成为现象级,而是这种‘现象’成为了一个现象级,《朗读者》可以说是这种现象中的一个代表作。”
“小众”题材的“大众”化路径
在节目的设置上,《朗读者》是如何做到既小众又大众的?
《朗读者》的定位是大众的,节目的追求在于文本本身的广泛性和大众性。节目中,嘉宾在朗读之前都会分享自己的故事,讲述他们经历的人生。这些故事分享中,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有生活中的琐事,看似平淡的日常,却打动了观众的心。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当下很多节目选用明星和名人作为嘉宾,更多是为了电视呈现和传播效果,让更多人被熟悉的面孔所吸引。在嘉宾选择上,《朗读者》在明星和名人之外选择了更多的素人和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尹鸿看来,事实上,大众对之信息了解甚少的素人或某领域的专业人士,更易产生好奇心。名人和明星更容易使节目受到关注,但是素人普通人更容易让情感得到沟通。“这些素人或者专业人士虽不是明星不是名人,但他更容易跟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产生共鸣,产生相似性。在这里名人和素人是相互补充的。”
通过朗读中情感的共鸣在专业化的题材与大众化的情感之间建立起自然、合理的连接,《朗读者》正是用朗读来建立了一个情绪表达的渠道,营造一种特定的环境让人慢下来与内心对话,与外界沟通。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朗读者》不走娱乐喧嚣,而是引导大众用心倾听和朗读,展现文字、语言的温度与温情,表达真实的情感。
朗读在现代生活中成为一种稀缺性,《朗读者》在舞美上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节目的仪式感。“仪式感让朗读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一点儿诗意,这种形式感会引发观众的注意,或者说让节目具有识别性。”尹鸿说,《朗读者》掌控好了这种形式感的分寸,既有可识别的仪式,又不隔断朗读和电视前观众的关系,正因为处理好了这种舞台感,才使得这档节目在整体观感上是被接受的。
“包括董卿在小房间里访谈,然后回到舞台上,这种模式能够让被采访者在私密的空间里交流起来更顺畅更自然。通过这种亲近性的交流,再转化到大屏幕,效果很好。”通过访谈进行解读,通过前台进行朗读,是互补的方式。“这种后台的解读和前台的朗读,实际上就是节目从‘小众’走向‘大众’的一个路径。”
基于电视播出,大众性是这档节目必然的选择。董卿在接受访谈时曾谈到,《朗读者》选择的读本标准,大约是中学的水平。节目需要更好的传播和获得更多人的理解,选择以中学以上的接受水平为标准。尹鸿分析:“这些人能够更多地接受节目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文化节目还需更多创新
将文化知识通过主流媒体推给大众,从而得到大众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朗读者》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随着节目内容的精细化,内容的垂直细分趋势明显。电视文化本身是多元多样的,除了快消式综艺节目,带有文化功能的引导性节目必不可少。
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也承担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功能,作为引导者是央视的义务,在这一点上央视责无旁贷。因此,正如尹鸿所说,《朗读者》也是央视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电视文化的多样性中,央视应该承担制造、传播引导性产品的责任,《朗读者》便是充分体现央视文化定位的一档节目”。
《朗读者》不但符合央视的国家电视台定位,更为综艺节目开拓了新的领域,成功引领了观众的需求,成为喧嚣综艺中的一股“清流”。“《朗读者》对国内文化类节目是具有推动意义的。《朗读者》被广泛传播,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也有朗读的情节。这种有意义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对国内文化类节目产生积极影响。”
《朗读者》收获了大量的口碑和点赞,尹鸿表示,这档节目是电视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文化节目还需要更多创新。“不能一窝蜂式的朗读,文化类节目需要更多差异性、多样性,需避免同质化、模仿化,文化类节目应该更多种多样,要规避走到同一条道路上去。”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