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赋分等级如何划分 计算方法有哪些
高考赋分等级怎么划分
新高考后不分文理,选科更加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科目不一样、试卷难度不一样,分数怎么算才能做到公平?于是等级赋分制应运而生。等级赋分制简单来说,就是对考生的卷面成绩进行等级划分,而后依据考生卷面成绩排名所在的等级区间,赋予其对应等级的分数。此外,并不是每个科目都是按等级赋分制来算分的,统考科目(语数外)仍然采用原始分,而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6个选考科目则实行等级赋分制度。
大致了解完等级赋分制后,我们再来详细看看赋分等级怎么划分。由于每个省份的等级划分有所区别,,但大部分新高考地区的划分比例是一致的,所以以下是大部分地区的划分比例:
A等级,排名等级占比约15%,分数区间是86分-100分;
B等级,排名等级占比35%,分数区间是71分-85分;
C等级,排名等级占比35%,分数区间是56分-70分;
D等级,排名等级占比13%,分数区间是41分-55分;
E等级,排名等级占比2%,分数区间是30分-40分。
对于实行“3+3”新高考模式的省份来说,在5个等级之下还会细分更多的等级,虽然总体相差不是特别大,但是不同省份的同学还是要参考自己所在省份的划分规则哦。
高考赋分计算方法有哪些
新高考赋分的计算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原始分数排序与等级划分
首先,将每个选考科目的考生群体原始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按照考生群体原始分的统计分布所确定的人数比例,将该选考科目考生群体划分为若干个等级。通常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有所不同。例如,有的省份A等级人数占该科目考试人数的15%、B等级占35%、C等级占35%、D等级占13%、E等级占2%。这种等级划分方式能够确保每个等级内的考生人数相对均衡,避免分数过于集中或分散。
2. 确定赋分区间
每个等级对应一个赋分区间,赋分区间的设置旨在反映不同等级考生之间的相对差异。例如,A等级的赋分区间可能是100分至86分,B等级的赋分区间为85分至71分,C等级为70分至56分,D等级为55分至41分,E等级为40分至30分。这些区间是根据高考政策和实际情况设定的,旨在确保赋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赋分区间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对应了该等级内的最高可能分数和最低可能分数。
3. 等级赋分计算
等级赋分的计算依据等比例转换法则进行。设原始分区间的最低分和最高分分别为y1、y2,赋分区间的最低分和最高分分别为t1、t2,某考生的原始分为y,其等级转换分为t。转换公式一般为:
(y-y1)/(y2-y1)=(t-t1)/(t2-t1)
或者变形为:
(等级内所有考生原始最高分-等级内所有考生原始最低分)/(考生的原始成绩-等级内考生原始最低分)=(相应等级赋分区间最高分-考生转换后的等级成绩)/(考生转换后的等级成绩-相应等级赋分区间最低分)
通过此公式计算得出考生的等级转换分t,四舍五入取整后即为该科目的最终赋分成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生原始分数正好为原始分数区间上限或下限时,不需要按等级赋分公式计算,相应等级赋分区间的上限或下限分数即为该考生以等级赋分转换后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