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流行,也要留神丨“大女主”剧热的冷思考
2017年,“大女主”剧迎来一股荧屏风潮。聚焦女性故事、展现女性成长……视角独特的“大女主”剧为近期的国剧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在市场热度的背后,我们又该如何审视“大女主”剧?
什么是“大女主”剧?业内并未形成权威的定义。这种尚未全然类型化的类型剧,更多是基于对流行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总体上,“大女主”剧没有泾渭分明的类型界定,但通常带着一定的共通之处:以女主角为核心人物,以女性成长为叙事主体,以女性视角提出对历史、社会的追寻和思考。同属流行剧的范畴之内,但较之以往的流行剧,“大女主”剧的女主角少了些“玛丽苏”的盲目,多了份独立自主的成长,为当代女性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某种精神抚慰。
现状:“大女主”剧渐成气候
随着《甄嬛传》《花千骨》《锦绣未央》等剧的热播,2017年迎来了“大女主”剧的爆发年,大量围绕“大女主”展开叙事的作品蓄势待发。在今年的热门待播剧中,诸如周迅主演的《如懿传》、范冰冰主演的《赢天下》、孙俪主演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赵丽颖主演的《特工皇妃楚乔传》以及陈乔恩主演的《独孤皇后》等作品,都纷纷聚焦在个性独立、传奇励志的女性形象塑造上。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拍摄的电视剧约有16400集,现代剧占比40%,其中有过半的作品都是“大女主”戏;古装剧占比35%,其中女性题材更是占到了七八成。可见,“大女主”已成为影响当前国剧创作的一种重要思路,在时间上古今皆可,在空间上亦没有特定约束。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赵晖曾指出,“大女主”戏的流行背后,反映着此类电视剧的“特长”所在:不拘一格的女性想象和小桥流水的女性叙事是观众喜爱“大女主”剧的重要原因。观众(尤其是女性)在解读这些荧屏“大女主”时,既带着特定的艺术想象,也回应着自身在处理类似情感、社会问题时隐秘的真实心理。“大女主”的情感共振,显然契合于这个时代的女性文化审美要求。
《锦绣未央》中的女主角李未央,不再如传统古装传奇剧中形塑的权力女性般“完美”,她也有种种缺陷,在戏剧张力中不断寻得人物发展;深得人们喜爱的甄嬛和芈月,都经历从懵懂少女到一代“女强人”的成长,透过前朝后宫的纷繁叙事,两位主角既张显出女性之美,也反映着女性进步;《欢乐颂》“五美”虽性格迥异,但无论是在情感选择抑或职场生存中,皆表现出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特质。
“大女主”剧的流行密码,在于将女性视为“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通过社会现实的磨砺来实现女性的全面成长。故事背景可以是竞争激烈的当代都市,也可以在沉浮不定的大历史中,无论在何种社会语境中皆能成立。各具特色的女主角能满足女性观众的诸种需求和想象,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能在历尽艰辛终成大事的“大女主”角色中投射自我,触发“大女主”式的时代共鸣。
历史: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社会镜像
渐成气候的“大女主”剧,除了在叙事上更为契合当代女性的审美想象外,其背后也折射出某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历数三十余年来中国热播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不难窥见其中女性角色的“进化”之路:女性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逐步颠覆了过去“主内”“贤良”和“依存于男性”的刻板印象,不仅更积极地走出家庭,也以更主动、丰富的形象呈现于广泛的社会空间之中。
90年代初,人们对电视剧《渴望》的观看,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女主角刘慧芳善良、隐忍,从她身上传递出的真善美被一代又一代人所记忆。可以说,《渴望》就是国剧历史中最早的“女主”剧之一,刘慧芳的善良、美丽也为那个时期的大众树立了一个具体的道德标杆。当然,《渴望》的热播亦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镜像,慧芳这一角色的形塑既体现了当时强势男权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憧憬和对道德理想的热切呼吁。
与《渴望》中塑造的“贤妻良母”不同,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引发中美两地热议的女主角阿春则属于“事业型女强人”。某种程度上,这部剧是在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确立的背景下诞生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内开放的市场观念、转变的经营模式、革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这些都刺激着这一时期国人的神经,充满朝气的社会大氛围也为女性形象的荧屏呈现带来新气象。
2012年,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播出,一度引发了女性电视剧的“职场热”。职场白领这类特定的社会形象,也将“大女主”的概念真正引入到新时期的国剧发展当中。创作《杜拉拉升职记》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的现代化转型时期,寻求回归与平衡是时代的主旋律。“杜拉拉”式的新女性形象,代表了一种社会现实中的女性:有着较高知识水平、经济相对独立、生活相对富足,同时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开放精神。而这些,恰恰为今天的“大女主”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女主”剧到“大女主”剧,影像的变迁折射着社会心态的变迁。当前的“大女主”剧切中了时代的肯綮,其流行的势头正是女性意识崛起和女性地位抬升的直观结果。在这一点上,“大女主”剧能够为主流观众市场所青睐自是在情理之中。
反思:“大女主”并非万能灵药
即便“大女主”剧扎根在社会文化土壤之中,映射着时代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想象。但在这股“大女主”浪潮身后,也并非一派全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从既有播出来看,诸如《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兰陵王妃》《美人私房菜》等剧,也打着“大女主”的旗号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无论在收视表现或社会影响力上,都不甚理想。在“大女主”剧涌现的背后,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制剧水准存在硬伤。从行业的普遍逻辑来看,“大IP+资本驱动+流量小花”,已经成为“大女主”剧的运作标配,但这也逐步构筑起一个并不健康的影视生态。目前的多数“大女主”剧会优选“古装言情”或“宫廷斗争”题材,置于首位的考量标准仍在于流行性而非文化性。与此同时,“困境逆袭+爱情美好+事业丰收”也成为“大女主”剧的固定诉求。人生圆满成为“大女主”的终极目标,“丑小鸭变天鹅”的浪漫想象是“大女主”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缺乏个体的观照和探讨,趋于同质化的内容必然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
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文化层面。虽是“大女主”剧,但女主角的形象却是扁平而模式化的。不少海外剧很早便克服了这一流行剧的弊病,积累了诸种经验可供借鉴。以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多面性:狡黠又正直、温柔又果敢、个人至上又富于责任意识,人物形象带着极强的性格张力。最重要的是,随着人物经历的丰富,人物个性也在不断发展。即便这些角色终究不完美,但人性的底色却一以贯之,进而获得观众的共情。又如,在日剧《不结婚》中,两位女主角田中千春和桐岛春子,虽都过了适婚年龄,但被“剩”下的她们却一直积极追求着人生意义并为之努力奋斗。日本媒体认为这部剧折射出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日本女性的不同面貌,也进一步探讨了当前日本社会女性婚姻观的变化。
任何一种流行艺术文本,都应当在“有意思”和“有意义”间寻求价值平衡,经由市场认可的“大女主”剧亦是如此。在经历市场的“热反应”后,这类剧集要想实现更长远的发展,也要在“冷思考”中觅得经验来明晰发展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