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亮眼微视频秘笈,拿走不谢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在主流媒体浓墨重彩的“一带一路”报道中,微视频作为融媒体宣传中的新晋“网红”,体量虽小,却让人眼前一亮。微视频这种形态,十分契合互联网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发展趋势。但微视频的“短”只是表象,而非内核。如何打造人气微视频,提升融媒体宣传效果?中央媒体的“一带一路”微视频中或许有经验可资借鉴。
媒体融合时代,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主流媒体重大活动宣传报道的重要阵地,各大媒体也在不断尝试多种多样的融媒体报道形态。随着“移动优先”战略的提出,许多媒体开始尝试微视频这一形式。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中,中央媒体就推出了一批微视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些微视频的共同点自然是体量小、篇幅短,但细看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却各具特色。我们不妨先剖析几个案例,感受一下它们何以形成刷屏之效。
案例一: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之歌》《We》
《一带一路之歌》动漫MV运用Rap说唱的形式,轻松风趣地科普了“一带一路”的概念。片头,女孩提出“一带一路”是什么的疑问时,一“带”一“鹿”的配图让观众忍俊不禁。答题的男孩首先给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官方解释”,随后就开始了“超燃Rap”:“两千多年前本没有路,大家走来走去互通有无。有人骑着骆驼,有人驾着船,连通了这片古老大陆”,这段歌词寥寥数语,描摹出了古丝绸之路的轮廓。而“骆驼实在太辛苦,让我们跟上时代脚步。飞机、轮船、公路、铁路,还有internet,做生意有了更快速度”,则把画风从古丝绸之路瞬时带到了今天的“一带一路”。MV中的动漫,中文版运用了剪纸风,英文版使用了黏土动画风,均色彩鲜亮、切换节奏明快,与歌词和旋律时尚、清新的风格十分贴合。
《We》邀请了8个国家的大学生办了一场“文艺沙龙”。自己的祖国啥“模样”?与一带一路啥关系?他们用画笔描绘,也在镜头前的讲述。俄罗斯的米海尔画了一座桥,一边是俄罗斯,一边是中国。他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两个不同的民族,可以互相了解;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也可以作为一座桥”。大学生们的作品,拼成了一个“We”的字形,《We》则通过召集这场沙龙、记录这场沙龙,讲述了“‘一带一路’是世界合奏”的主题。
案例二:新华社《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是一部“微言大义”式的作品,将格局、胸怀、情感寄寓于6分钟的篇幅之内,展现出了风范与匠心。视频剪辑拼接习近平主席三年多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演讲作为画外音,阐释了“一带一路”同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关系,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的世界性、时代性、战略性意义。标题“大道之行”更点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公义。为了配合旁白对“一带一路”要旨的阐述,视频巧妙调用画面、配乐、字幕作为呼应与衬托,借助照片立体透视、实景动画穿插等方法,带来了虚实相接、融情于景的沉浸式视听体验,以此调动观众情绪,更深刻感受旁白中蕴含的要义。当习主席亲和而坚毅的声音说到“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时,敦煌的飞天将镜头带向西北,古城、大漠、夕阳、驼队渐次呈现,悠远的配乐与胡琴声、驼铃声层累叠加,古丝绸之路的筚路蓝缕与昔日荣光仿佛就在观众的耳目之间。而当观众仍然沉浸其中时,音画又突然急转直下,直接呈现战争、饥饿、经济衰退等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待解课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繁华富饶与冲突困顿的强烈对比,让观众在直接的情绪冲击中,瞬间领会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让人对其满怀憧憬、充满期待。在展示“一带一路”倡议三年来的成果时,《大道之行》巧妙运用动画、模型等效果,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让微视频重新回到乐观而充满希望的基调。例如,展示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燃煤电站工程时,一位当地小朋友打开电站模型开关,一旁的玩具气球随即点亮,小朋友脸上洋溢的笑容,正是“一带一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生动注脚。
案例三:中央电视台《“一带一路”,北京再出发》《领航“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北京再出发》以动漫形式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的成果。视频塑造了身着中山装、善打太极拳的“中国先生”形象,他“以‘一带一路’之名,唤醒沉睡千年的丝绸之路”,1300多个昼夜奔忙不息,“上天入地”,引导形成了多个区域合作新倡议,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新动能,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生根。通过对“中国先生”这一形象的塑造,视频在回顾“一带一路”倡议成果的同时,突出了中国为这一倡议所奉献的不懈努力和东方智慧。
《领航“一带一路”》运用央视独家新闻报道视频资料,展示了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演讲片段,以及三年多来众多标志性项目的关键性进展,通过画外音串联的方式,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与内涵,突出了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领航者的角色。视频于5月13日,即高峰论坛开幕前一天推送,为关注论坛的网民及时提供了解“一带一路”背景知识的“复习资料”。
除以上案例外,新华社的《一带一路世界合奏》《“一带一路”篆记》《一只集装箱的奇幻漂流》,中央电视台的《习近平:传承丝路精神》,光明日报的《“一带一路”上的名片,中欧班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版西游记之唐僧再取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老挝版《一带一路》等等,也在高峰论坛前后广泛传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央媒体在“一带一路”融媒体报道中对微视频的集中运用说明,这一适应融合传播规律节目形态的创作要诀,已经为传统媒体所掌握。
微视频不仅中央媒体可以做,其他的媒体同样可以大显身手。在制作环节,微视频“小”而“轻”,技术门槛、资金门槛、资质门槛都不算高。在传播环节,将其投放到互联网上,好的内容能够借力社交网络的裂变效应实现N次传播,不必受制于传统的渠道瓶颈。因而,总结分析微视频这种宣传形式的规律,对很多媒体都有借鉴意义。
做好议题设置,实现时度效贯穿。服务于重大活动报道的微视频,同“组合拳”中的其他报道一样,也要讲议题设置和时度效贯穿。微视频要取得更好的效果,也要事先策划、先行准备,再根据宣传的时间窗口,循序投放。例如,此次高峰论坛于5月14、15日举行,新华社从5月初开始,就陆续推送了11集系列微视频《你好,一带一路》,讲述古丝绸之路沿线11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展开宣传预热。在5月12日,高峰论坛两天前,错峰提前推出重磅微视频《大道之行》,获得了众多媒体微博、微信账号的转载。再如,峰会结束后,中央电视台于5月16日推送了微视频《习近平:传承丝路精神》,其中大量视频素材取自习近平主席14日上午的主旨演讲。这样的反应速度,既体现了央视的水准,也印证了事前准备的重要性。
重视艺术属性,贴合网络审美。重大活动报道中融媒体宣传的主体内容,如音视频直播、文字消息、图说等,以新闻报道和解读评论性质的居多。这样的内容时效性强、消息性强,属于“严肃阅读”,是网民主动了解重大活动动态的首选。微视频则不同,信息的及时推送并非它的长项。而受众观看微视频时,除获取信息,也有欣赏与休闲的诉求。因而微视频不仅要承担报道功能,也要承担审美功能。从以往成功的微视频案例来看,轻松、诙谐的波普式表达比较受到网民欢迎。上述的《一带一路之歌》《一带一路世界合奏》,以及此前曾经流行一时的魔性神曲《十三五之歌》《四个全面》都属于这一类型。同时,互联网最讲求创新,往往一个好创意就可以成就一个微视频。例如上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新版西游记之唐僧再取经》,借唐僧重走取经路的创意,通过唐僧感慨“有了中欧班列不需要扛行李,沙僧要失业”,如来佛祖问候唐僧“来前怎么不打个电话,中国移动信号好”等,诙谐风趣展示了“一带一路”的成果。
不求大而全,一点深入就能亮。微视频时长只有几分钟,其传播终端以手机屏为主,画幅、音效等方面均受限制。“小体量”不能求大而全。吃透精神实质,抓住关键一点,阐发核心思想,反而容易操作、容易出彩。例如,上述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之歌》的“小目标”就很明确,那就是向年轻学生和外国人进行“一带一路”的科普。带着这个主旨,就不需要全景展现或纵深表现“一带一路”的意义与成果,在内容上只需要给出相关的关键概念,把重点放在打造生动的形式上面,最终让观众愉快地看过MV,并对“一带一路”留下生动印象,目的就达到了。再比如,新华社《一只集装箱的奇幻漂流》,通过集装箱“小骞”的经历,讲述了“一带一路”国家的交往互通,视角十分新颖,也将货物运输中的许多细节故事都展示了出来。
用好独家资源,把握区位优势。新华社的《大道之行》是《国家相册》系列微视频的特别节目,《国家相册》系列,大量运用了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中的独家照片资料。中央电视台的《领航“一带一路”》等微视频,也大量运用了央视独家的视频资料。一方面,这些独家资料,让微视频能够“言人所未言”;而另一方面,微视频也能让这些珍贵的资料实现多次利用。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参与重大活动报道时,“地方性”常常会形成一种无形的限制性因素。而在微视频“小”而“轻”的体量中,“地方性”却不失为一个可以挖掘的特色亮点。如果找到打造微视频的正确姿势,既能够服务于重大活动宣传,还能服务于本地区的宣传,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微视频在融媒体宣传报道中,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期待着更多宣传微视频面世,在互联网上赢得点击和点赞,助力主流媒体在这片阵地上获得更多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