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简介 2022年3月作品番号
狄仁杰简介番号更新时间:2022年3月;
狄仁杰个人资料
中文名:狄仁杰
别名:字怀英、狄国老、狄梁公
谥号:文惠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唐代、武周
所处时代:武周、唐代时期
出生地: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出生时间:公元630年 逝世时间:公元700年8月15日
职业:政治家
职位:内史、鸾台侍郎、纳言、文昌右相,司空
爵位:梁国公
成就:犯言直谏,断案如神;劝立太子,延续唐祚;征讨突厥,稳定河北
狄仁杰简介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生平简介
狄仁杰,唐武则天时名相。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高宗时举明经,授汴州判佐,后为并州法曹参军。
仪凤(676—679)中为大理丞,断狱以平恕称。高宗末,拜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毁吴、楚荒诞无稽的神祠一千七百余所。武后当政初年,自文昌(即尚书)右丞出为豫州刺史。
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以反对武后,败亡,株连判处死刑的有六七百人,家口抄没入官的有五千口。仁杰密疏申救,其众得以免死,改流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那时镇压越王贞的将士横暴不法,向州县强取勒索,仁杰不理,严词责备领兵宰相张光辅。后为光辅所诬,被贬为复州刺史。又入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则天知道他在豫州的政绩,将他由洛州司马召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酷吏来俊臣所陷,下狱。由于他获得面见则天申诉的机会,得以免死,贬彭泽令。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陷冀州(今河北冀县),河北震动,仁杰被起用为魏州刺史。不久又转幽州(今北京)都督,备御契丹。
神功元年(697),复召入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圣历元年(698),后突厥(见突厥)攻掠河北,仁杰复出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知元帅事,统兵迎击。不久,为河北道安抚大使。他建议赦免河北为契丹、后突厥所驱逼、胁从之人,帮助被后突厥驱掠的百姓返回故里,散发粮食以赈贫乏,禁止部下侵扰百姓,使河北很快安定下来。则天曾欲兴造巨型佛像,工程浩大,因仁杰谏阻而罢。仁杰颇得则天信任,所言多从。则天欲以其侄武承嗣继承皇位,仁杰力劝复立庐陵王(即中宗)。后庐陵王得以复立为太子。
700年(久视元年),狄仁杰进封内史。不久,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当时,有个胡僧请武则天去参观埋葬佛舍利,武则天应允。狄仁杰跪在马前,劝道:“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让皇帝屈尊驾临。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况且,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多少侍卫,不是皇帝所应当去的地方。”武则天便在中途返回,道:“我是为了成全狄公的正气。”
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敬重,常尊称他为国老,从不直呼其名,对他的退休请求不予批准,还不让他行跪拜之礼,道:“每当看到您跪拜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武则天还免除狄仁杰晚上在宫中值班的义务,并告诫官员道:“如果没有十分重要的军国大事,就不要去打扰狄公了。”
同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闻听后,哭道:“朝堂空了。”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并废朝三日。此后,每当有朝廷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叹道:“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
705年(神龙元年),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追赠狄仁杰为司空。唐睿宗继位后,又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狄仁杰生平评价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仁杰后世纪念
1、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城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旁(现被圈入白马寺),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
2、狄公祠位于江西彭泽县黄岭乡姚家村西,原为唐旧县街北门衙狱。据彭泽县志记载,狄仁杰任彭泽令期间,将囚犯免除死罪,囚犯以土在狱侧积成小丘,称为“纵囚墩”,后人在纵囚墩上建狄公祠。
3、狄梁公街位于山西太原市崇善寺北端东侧,原名狄公祠街。
4、狄村是狄仁杰的故里,在太原市老城区南郊(建南汽车站附近),村旁西北有狄母手植的槐树,称唐槐,并有“狄梁公故里”石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22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