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简介 2022年3月作品番号
吴太伯简介番号更新时间:2022年3月;
吴太伯个人资料
中文名:吴太伯
别名:泰伯、吴泰伯
性别:男
所处时代:商代时期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岐山
出生时间:不详 逝世时间:不详
职业:吴国第一代君主
主要成就:建立吴国;周代诸侯国吴国第一代君主
吴太伯简介
吴太伯,一作吴泰伯,姬姓,名不详,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周代诸侯国吴国第一代君主。古公亶父欲传位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建立国家号勾吴。
吴太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人楹联中认为泰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司马迁认为吴是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所著《吴太伯世家》在《史记》的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吴太伯生平简介
吴太伯,亦作吴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自号“句吴”。 不过太伯兄弟有没有到达江南,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将梅里定在无锡,是南朝无锡县令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以前古籍所说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一直难以确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太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为“故吴”,但这一说法没有历史记载,在当地也无古城遗址,只是无锡今天有人这样推测。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但黄土高坡的人怎么会水利,刚到南方怎么能调动大量当地人力开河,这实在使人难以置信。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太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太伯把周朝王位让给他的三弟,后携二弟一路向东,太伯的高风亮节感动荆蛮,归附他的有千余家。于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国号“句吴”,并在今无锡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二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吴人为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称至德寺、让王庙。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22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