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书本 感受书香

窦漪房简介 2022年3月作品番号

2018-01-03 13:10:02栏目:名人
TAG:

窦漪房简介番号更新时间:2022年3月;

窦漪房个人资料

本名:云汐

别名:窦皇后、窦太后、窦漪房

谥号:孝文皇后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国籍:汉朝

所处时代:汉朝时期

出生地: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

出生日期:公元前205年   逝世时间:公元前135年

职业:皇后、太后、太皇太后

葬地:霸陵

窦漪房简介

窦漪房(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35年),又称窦太后,清河郡观津县人(今河北省武邑县)。汉文帝刘恒的皇后,育有两儿一女:汉景帝刘启,梁王刘武,馆陶公主刘嫖。后扶植其子景帝登基,位及景帝时期皇太后,汉武帝时期太皇太后。

窦漪房生平简介

窦漪房原名云汐,童年生活较为坎坷。出生于西汉初年,幼时意外卷入后宫斗争被追杀,母亲跳崖自杀,投奔舅舅、舅母,长大后被选入宫,成为家人子,云汐深知入宫门深似海的道理,处处小心谨慎,运用智慧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危机,博得了皇后张嫣的信任和皇帝刘盈的喜爱。太后吕雉很欣赏云汐的冷静聪慧,要她改名窦漪房到代国做细作,监视代王刘恒和薄姬母子俩的一举一动。窦氏来到代国,在与代王相处的日子里渐渐发现代王刘恒表面虽然轻浮浪荡,实际上却是一个至情至性、心怀天下安危的人,便改变了初衷,用假消息蒙骗吕雉,暗中帮助刘恒。刘恒亦被窦氏深深吸引,向她许下了不相问的誓言,为后人佳颂。

刘恒的母亲薄姬曾经为了向吕后表明心迹而故意毁容以示决心,多年来一直隐忍地活着,深居简出,韬光养晦,在她心里原本只有刘恒的正妻子冉才是她的儿媳妇。子冉是周亚夫的妹妹,一个深明大义的女人。

而这一点对于窦氏来说都是她生活的阻碍,婆婆的厌恶,后宫的斗争,一次次地压得窦氏喘不过气来,幸好刘恒一直信她、体贴她,才让她迈过了一关又一关,她一边应付着吕后,企图保住慎儿,一边协助丈夫借修皇陵为名,秘密练兵,所有的大臣都说她是祸水,只有刘恒明白,她把所有的责任都担下来,只为了他们能有美好的未来。不久子冉生下儿子,因催生法落下病,最终不治而亡,临死前把儿子托付给漪房。而漪房也生下了女儿刘嫖和儿子刘启,原本她对待这三个孩子一视同仁,不想子冉的孩子被宫人紫苏陷害致死。一时间所有的脏水都泼向窦氏,薄姬更是欲杀她而后快,而窦氏却在关键时期淡然处之,机制周旋利用这个时机,极好地平衡了吕后和代国之间的矛盾,为刘恒争取了时间。

在刘恒未称帝前,他的结发妻子病逝,所生的四个儿子在刘恒君临天下后也先后病死。公元前180年,代王刘恒即位为汉文帝,即位不久,群臣上书,奏请立皇太子。这时诸子中,只有窦氏之子刘启年龄大,刘启便被立为太子。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次子刘武先被封为代王,两年后改封为淮阳王,女儿刘嫖,被封为“馆陶长公主”。

约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文帝前元三年,窦氏大病后视力下降,逐渐失宠。对此,窦皇后自然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暗自悲叹而已。不过受宠的慎夫人也不敢怎样,由于慎夫人是汉文帝的宠妾,在宫中常与皇后平起平坐,上林郎官按照惯例,把慎夫人的座位也安排在与皇后对等的上席。中郎将袁盎(此人最了解汉文帝夫妇,文帝让弟弟犯杀审食其的罪,就是在故意让他那样犯错,最后找借口贬弟弟去蜀地使得弟弟自杀,漪房能从与原代国王后的争斗中出来,手段也一定不一般)见了,令内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至下席,慎夫人大怒,不肯入下席就坐。汉文帝也怒气冲天,拉着慎夫人乘辇回宫。这次上林之行,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约公元前174年(文帝六年)文帝前元六年薄姬薄太后为自己娘家人考虑学吕后搞刘薄配,想让薄巧慧成为太子妃,聪明的漪房接受了薄家的联姻,即稳住了启儿的太子之位又稳住了自己的后位。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时漪房斗赢了慎夫人。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堕马身亡,刘武便在前168年改封为梁王,史称:梁孝王。梁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这可以说明文帝不想废后了,也说明漪房又一次胜利了。至于他们的感情如何这就不好说了,从文帝没有再宠信其他的妃子看来应该不错。就这样文帝的八个儿子中就只有景帝刘启、梁孝王刘武、代王刘参长到成年。

公元前162年(文帝十八年)文帝后元二年,代孝王刘参薨,其子刘登袭位,史称代恭王。至此文帝在世的儿子只有启儿与武儿了,文帝不可能废后了。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景帝刘启即位,皇后窦氏成了皇太后,史称:窦太后。

窦太后像郑庄公的母亲武姜过于溺爱幼子刘武,赏赐不可胜数,恨不得让他登上皇位。最初,景帝对这位深得母亲喜爱,且在平叛“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颇深,不仅同辇进出,且在一次家宴中夸下海口要将江山付托。初元三年(前154),当时还未立太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从容对刘武说:“我千秋万岁后,把皇位传给你。”刘武口上辞谢,内心却很欢喜,窦太后更是喜不胜收,但其侄子窦婴进谏道:“父子相传,是汉代的祖制,怎可如此。”力阻才作罢此言得罪了太后,没几天窦太后便下令把窦婴从皇戚的名册中除名。窦太后一心想让景帝立刘武为皇位继承人。但景帝只酒后失言,并非真心,但不如此做又会违背母后的意愿,正左右为难之际,公卿大臣以古制、祖训为由,坚决反对此事。景帝当机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不到一年,刘荣含冤被废,窦太后乘机再次进言,要立刘武为嗣,大臣袁盎等上书言此事不妥,景帝乘机立刘彻为太子,窦太后愿望再次落空,而梁王刘武听说袁盎等从中作梗,派刺客杀戮了袁盎等数十大臣。景帝龙颜大怒,严令缉捕真凶,事情败露,刘武无奈,刺客自杀。幸托得馆陶公主向太后说情,在窦太后的干预下,此事不了了之,但从此景帝心已容不下梁王。

公元前144年,梁王刘武病死。窦太后闻讯整日涕泣,不吃不喝,经常大骂:“帝果杀吾子!”景帝孝顺,闻之有些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姐姐馆陶长公主给景帝出主意,让景帝把梁国一分为五,刘武的五个儿子都封王,五个女儿都赐给汤沐邑,太后方转悲为喜。

其侄大将军窦婴,平七国乱,封魏其侯。文帝崩后,封窦氏一族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

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尊祖母窦氏为太皇太后,生母王氏为太后史称:汉武帝。

刘彻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当时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迎鲁耆儒申公来朝,并建议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行巡狩封禅等礼仪,还建议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太皇太后听罢,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赵绾、王臧官职。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见她在政治上的影响。

对于窦太后推行道家治国理念的前提,主要是西汉经历白登之围后,发现自己现行国力尚未强大到当时的北方匈奴政权进行对抗甚至灭掉对方的水平,国内刚刚经历过战争,急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因此,从曹参起,历经吕后、文、景执政,西汉中央政府普遍在全国推行黄老治国的理念,全面实行轻徭赋垦荒地的国家经济基本方针,后虽经过七国叛乱的干扰,但国家总体经济形势已经不可逆转的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到了武帝时期,国家经济实力已经空前强大,已经具备了和北方匈奴政权相抗衡的实力,但是此时,窦太后做出了一个判断:如果此时开战,不但无法取得胜利,反而可能将文景以来积累下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有大臣不解,太后接着进行了分析:国民经济实力尽管大增,但是发展成果根基尚浅,很容易被大规模战争所动摇,而且当时的军队建设由于发展经济为前提也有所懈怠,军队的训练和将领的选拔有所松弛;况且此时匈奴的实力尚未削弱,其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而且如果北击匈奴,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是无法剿灭的,而且当时西汉的养马业更是比较松弛,马也比不上匈奴的汗血宝马,耐久力不行,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西汉尚未和西域取得联系,一旦发兵必然是孤军深入,而且对于匈奴内部的情报掌握也不稳定,综合这些因素,尽管汉朝已经非常强悍,但是仍旧处于无法剿灭匈奴的阶段上。汉武大帝几次要求出兵均遭否决的原因也在这里。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窦太后要求不用刀枪平定事端,武帝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在苏州)的水师救东瓯。汉兵未至,闽越王郢即自动撤兵。东瓯王因怕闽越军再次骚扰,便主动向汉廷请求,举国4万多人迁移于庐江郡,此时窦太后知道武帝长大了并交出了景帝给她的兵符。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在汉之东宫长乐宫薨,与文帝合葬霸陵,时年七十一岁。

太后后景帝六岁,凡立五十一年,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刘嫖。至武帝时,魏其侯窦婴为丞相,后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22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