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芳华——给你一次在影院里欣赏《高山下的花环》的机会
出了爆款战争片的2017年,所以在其后任何战争类型国产片,都难逃被拿来和冯小刚的《芳华》,吴京的《战狼2》作一番比较的命运。但是,就实力而言,先不论刚刚升级做导演的吴京,就算是在导演行业兢兢业业几十年的冯导,在《高山下的花环》面前,还得要恭恭敬敬称一声:“前辈!”
《高山下的花环》最初版本是1984年面世的,电影里展现出来的那些耿介得近乎傻气,直接得几乎是不知变通的价值观念,那些宛若上一代人的陈腐的记忆,已经距离现代重视利益的现实生活太远。
《高山下的花环》的导演是谢晋老爷子,国宝级别的老一辈导演。虽然原著作者李存葆名气不如《芳华》作者严歌苓,但是老爷子的镜像掌控能力,是冯导不得不尊敬的存在!
用《高山下的花环》和《芳华》两者对比。不论是严歌苓和李存葆的原著,还是谢晋和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对于那场战争的描写,是一阴一阳两个不同侧面的刻画。不论表现形式如何,都是不可或缺的。
严歌苓的文工团背景,使得她笔下的战争是女性化的,柔和细软,带着少女看待世界的少不更事和懵懂天真。《芳华》整体氛围类似于《红楼梦》,用一个平常人难以企及的阶层生活展现给观众看。用一种编织美梦般的笔触,描绘一种让观众沉醉其间的美景,然后用战争的残酷一股脑儿的打破,颇有“彩云易散琉璃易碎”的触感。观众看后深觉心有戚戚,但没有那种经历的人总感觉和亲身经历隔了一层轻纱一般,朦胧,美好,但不真切!
《芳华》整体感觉都是添加了柔光的效果,如同几个女孩子听邓丽君时候的氛围
而《高山下的花环》则遍布着李存葆作为前线通讯员的切身体会,叙述直来直去,大刀阔斧,颇有水浒。用一种成年人的坚定,直视面前的烽火铁血和身后的悲戚伤心!于是,这种直白而凛冽的感染力,足以让观众切身感受那种战场上和战后的伤痛!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是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复兴大井喷的产物。他将自己的军旅生涯用文字记录下来。带着他自身纯男性的阳刚气质,加上战场上必然的残酷与铁血,使《高山下的花环》迄今为止都是宣传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标杆性硬派文字范本。
导演谢晋是仔细研读过原著的,他知道故事在骨架上已经该无可改,就下大心思在细节上添枝加叶,用细节让人物活泛起来。通过影像的魔力,让字里行间性格鲜明但是面目模糊的人物,在观众眼前活起来!于是,用一部电影的时长,用一群军人的生死,来展现了一代人的精神脊梁,而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更多的人去成为国家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