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 余华:我是怎么从牙医成为作家的?(2)
我在“牙齿店”干了五年,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我感到无聊之极,我倒是知道了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没有风景,就是在嘴巴里。
当时,我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
有一次我问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人,问他为什么经常在大街上游玩?他告诉我:这就是他的工作。
我心想这样的工作我也喜欢。于是我决定写作,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
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
对我来说,作曲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
在1983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一家文学杂志让我去北京修改我的小说。
当我从北京改完小说回家时,我才知道我们小小的县城轰动了,我是我们县里历史上第一个去北京改稿的人。
我们县里的官员认为我是一个人材,他们说不能再让我拔牙了,说应该让我去文化馆工作,就这样我进了文化馆。
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个人是没有权利寻找自己的工作,工作都是国家分配的。
我从医院到文化馆工作时,我的调动文件上盖了十多个大红印章。
我第一天到文化馆上班时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我发现自己竟然是第一个来上班的,我心想这地方来对了。
这几年很多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放弃富有的牙医工作去从事贫穷的写作?
他们不知道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做一名医生不会比一名工人富有,那时候的医生都是穷光蛋,拿着国家规定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