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甩掉俗气、怨气、戾气,拥有静气、灵气、雅气?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舆论谈到人的价值,“白富美”“高富帅”“高颜值”之类的语词已经大行其道,已经成了人际评价的价值标准。那么,这时,是不是也要说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呢?
这句名言出自宋代大学士苏东坡的一首七律《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全诗格调算不得极高,不过是一个布衣青年在科举教育中的心酸写照和登龙有时的幻想,可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超凡脱俗。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在当今社会愈发具有针对性和感召力。
一位男士,也许不够“高富帅”,但是他有很好的学习经历,博览群书且读有所得,比起另一位“语言乏味”的“高富帅”,是不是可以获得更好的审美效果呢?
同理可证,一位女士,也许颜值不够高,可是,她腹有诗书,有文气静气,谈吐不凡,是另一种“高言值”,不是同样也会得到某些聪明男士的好感吗?
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长精神,读书可以改容貌——清代曾国藩,就曾经对此有过一番高论。他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改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有一种说法,从一个人的眼球被什么所吸引,我们可以看出他拥有怎样的趣味。一位容颜平平的青年,读了一些书,就有可能气质变得不太普通,因为他有了一番教养和造诣。
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可以看出。有些人,你看他其貌不扬,身材瘦弱,可是在学术会议上,他侃侃而谈,颇为温文尔雅,在聚会的时候,他偶尔跟大家幽默一下,也真是谈吐不凡。有时候我也会忽然想到,如果他不是一个读书人,凭他这副长相身材,能够被大家关注都困难,实在是读书改变了他的生命状态。
经常有长辈劝导青年人,人要有点书卷气。书卷气来自哪里?当然来自于书卷,来自于读书。
一个青年安静地读书,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种气质,那就是静气。
一个青年,原本表情比较浑浊,读书既久,慢慢地变得清秀起来,那就是文气。
一个青年,原本比较木讷的表情,可因为读到书中非常美丽的句子,表情就有微微的愉悦,这就是秀气。
一个青年,因为读书,有了一种更好的想象,他的神情往往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迷人的令人神往的表情,这就是灵气。
一个青年,原来比较自负傲气,读了书渐渐谦和起来,因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就有了雅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静气、文气、秀气、灵气、雅气、书卷气、平和之气,而与那些腹无诗书的人,或者浑身俗气、怨气,或者一身娇气、小市民气,或者一身傲气、霸气、戾气、粗鄙之气,前后比较,社会评价效果高下立判。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外貌与才华的审美反差,从而不断强调才华的养成其重要性远胜外貌的优越性。比较早的一个例子,就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的故事。
澹台是复姓,名灭明,字子羽。这个弟子是别人介绍给孔子的。孔子一看他生得那么丑,额头很低,低得快到眉毛了,鼻子塌陷,口很窄,心里不待见,觉得这人不可能有什么出息,就没怎么理他。弟子三千,不被他重视的学生自然是有的。
澹台灭明只好跟着师兄弟们学,居然也能够把春秋、六艺精通。后来去了南方,成为南方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者,收了门徒三百多人。有人告诉孔子,说是夫子你有个学生真了不起,孔子这才很感慨,说“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史书上还记载了西晋左思的故事。
可能今天不少读者知道左思的《三都赋》弄出了“洛阳纸贵”的典故,却并不知道左思是一位奇丑无比的人。他是当时的文化人,自以为女孩子应该喜欢他,所以还比较喜欢在街上走,希望得到女孩们的崇敬和追随。结果他一在街上出现,女孩子就都烦他,朝他扔东西,连老太婆都嫌他长得太丑了,也往他身上扔东西。
他无可奈何,只好关起门来读书,花了十年时间,写出了《三都赋》,顿时名满天下,人们争相传抄,造成了洛阳纸贵。当他再在街上出现,人们不敢小看他了,可谓粉丝多多,争相观赏,美丑已经不在脸面上,在他的成就、气质上。这也算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本文摘自聂震宁《阅读力》一书。
聂震宁
青年文摘“随锐杯”作文&朗读大赛嘉宾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民阅读”的倡导者和推广人。
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时代,“读书”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读者问:一定要读纸质书才算“读书”吗,就想看手机怎么办?
聂老师说:不一定,“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只要开卷就有益。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