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男生事件: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2)
他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成绩就是数一数二,曾是四川某地的理科状元,大学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的是学校最好的专业之一,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研究生。
他也是现实中的“白眼狼式的孩子”:
为拒绝和父母见面,他已12年不曾回家过年;为彻底和家庭决裂,他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最近一次回家,是3年前的春天,为更换身份证向父母要户口本,他在家只待了10分钟。
他还是成长中的“被伤害的孩子”:
一小遭受父母的语言暴力,极少得到安慰和理解;总是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中,极少被父母接纳和看见;父母以爱的名义裹挟他,却从不反思这是种伤害;即便他已成年出国,依然无法摆脱父母的监视和掌控……
在那封长达15000字的“控诉书”中,而立之年依旧走不出原生伤害的他,把“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自己,形容成伤痕累累的“情感孤儿”:
是家庭肆意操纵的受伤木偶,是亲子冲突厮杀的受害证人,更是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
如今,他和他那封长信传遍网络。
有人赞美他,说他道出了所有被侮辱、被伤害、被压迫的中国孩子的肺腑之言。也有人谴责他,说他堪称是那些不成长、不感恩、不宽容的中国逆子的典型代表。
新闻报道中,他的化名叫王猛。
其实,他叫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故事在这个回家过年的时刻,让我们陷入集体思索:
曾是孩子的我们,能否在成长中避免这种不幸,和父母友好相处?
终是父母的我们,如何在养育中直面这种悲剧,和孩子并肩前行?
面对热点事件,我始终如一的态度是:如果所听所见并非全部真相,那就不撕不怼谈谈爱和成长:
亲爱的父母们,别把孩子当成装扮家门的面子,请把孩子看成自带热望的生命。
你考多少分数
我都爱你
每个年底期末,都是比拼大会。
两天前,孩子参加期末考试。平日里,他成绩不怎么好。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写字慢的他,能够把卷子做完。
考试完,我去接他,问他是否做完。他说做完了,但数学有道题不会做,肯定考不了一百分。
我安慰他,没事,考多少分,妈妈都爱你。
他想了想说,如果考一百分的话,妈妈会更爱我。
我纠正他,不管你考60分还是考100分,妈妈都一样爱你。我爱你,是因为你是我的儿子,而不是你是个成绩好的孩子。
他听完,开心地笑了,放开我的手,撒开脚丫子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