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狗样的春天》|文知读书园第十二期
今天是“文知读书园”的第十二期内容。 这个栏目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行社合作的朗读类小栏目。在这里发布的录音,朗读的人都是普通大学生,以及他们写下的读书心得。这是青春的声音和文字,希望广大读者喜欢。 |
第十二期篇目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
《狗样的春天》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
徐和瑾译
以下为北外知行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朗读
首先非常感谢唐利群老师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给我这次阅读经典,走进大师的机会。作为一个在北外学习法语的大学生,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名字,早在我内心深处扎下了根。也是因为学习法语这个契机,我可能比更多人更愿意走进法国大师笔下错综的时空、分辨虚实的片段,回忆这本春天的回忆。
说来惭愧,我的文学素养给自己的阅读过程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狗样的春天》中的文字是抵抗无意识阅读的,也就是说没法像看网络小说一样一目十行,需要下点力气去理解每一段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只有当给予这些文字足够的尊重,他们才会接纳我进入这段回忆。书中我从冉森给叙述者拍照的街道路过;在弗鲁瓦德沃的摄影室中倾听罗伯特卡的经历;在三只手提皮箱旁,触摸一段段看不清,辨不明的故事……冉森在时,我琢磨他的寡言少语;他杳无音信时,我和作者一起整理他的相册集。至此,他的朋友,他的爱慕者,他身边逝去的人。都给我打听了个遍。他们告诉了我很多,我懂得的却很少。
我试着在网上找些资料来了解他。可惜国内的网站有关他的介绍并不多。关于《狗样的春天的》分析就更少了。幸运的是,在文末,我翻到了译者的注解,我才意识到:从这部小说开头几页起,人和物都是成双成对或者几乎都是如此出现的,是化身,又是隐喻。冉森与叙述者相差整整 25 岁,也就是整整一代。因此这是个父子关系的故事。一个人在销声匿迹之前道出自己的处世之道,另一个人把他的经验记下,并在 28 年后,讲述他导师的故事,介绍他的经验。书中有过去的,现在的,甚至是未来的四月的重合。重叠是整部书的商标。每个人都跟一个或几个不同时代的其他人叠合在一起。还有弗朗西斯提出的摄影规则,截取自然光线用人工的方法,以便更好的产生自然的印象:让自己隐藏,以至于一劳永逸地融入背景;沉默、偶然、黑洞……
在豆瓣看到一篇书评,评价者把噗这样说:相较于虚构来说,杜撰的概念界定来得更为狭窄。虚构既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经历,也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虚构,小说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看成是虚构的结果,但对于杜撰来说,却倾向于人物或作品的“无中生有”。这次讲了一个新线索——相片簿。莫迪亚诺的追忆穷举法屡试不爽,从卷宗,笔记本,电话本,事故报道,传记到相片簿,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追忆类型小说体系。
“我们的记忆和照片差不多,只是一些短暂、即时的片段,要穿过岁月的光和影,寻回早已消失的人和物。”我会不断阅读《狗样的春天》来把这段记忆夯实,在思想的胶卷上留下些印迹。
文:北外知行社 匿名
点击以下标题序号可回顾往期
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行社提供的帮助
欢迎关注北外知行社的公众号
搜索 ID:zhixingshebw可添加关注
相关图书推荐
《狗样的春天》
(在记忆中流亡:莫迪亚诺作品系列)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
徐和瑾|译
2014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1964 年的春天,“我”认识了摄影师冉森。我们两人有过短暂的友谊,之后他突然失踪了,有人说他去了墨西哥,带着所有的照片,没有留下一点存在过的痕迹。30 年后,偶然发现的一张照片又勾连起那些尘封的往事。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