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宁: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故乡
春节就要到了,又到了大家返回故乡回到老家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想必熟悉的环境和乡音都会让你倍感亲切吧。尤其是在外地很少会有说家乡话的机会,回到家就可以轻松自如的说了,只是怕在外面呆的久了,说的都没有那么好了。
方言的遗憾
我是一个山东人,大家都知道,山东是口音很重的一个省份,大部分山东人都有或轻或重的一口山东话口音,而且这个话各个地区还差异不小,胶东和鲁西就完全是两种话了。很多山东人特别羡慕我的一点就是我说话完全没有什么口音,因为从小幼儿园就是普通话教育,家里又是在大企业,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缺乏一个方言环境。很多山东人都觉得口音太重有些土气,所以经常羞于开口,努力练习普通话也经常没有办法扭转过来自己强硬地说话习惯,所以最后半普通半山东话大概成了很多在外地的山东人的标配。其实方言也未必都很难听,比如山东话里面我觉得胶东话就挺好听的,能听懂的方言里面四川话也挺好听的,江浙广东就有些爱莫能助了。
对于我来说,最遗憾的却也是不会说山东话,这样似乎就很难证明我是个山东人,遇到老乡,也很难找到那种老乡见老乡的亲切感。一份《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表明,70.9%的受访者的家乡话是方言,而离开家乡后,就只有23.6%的受访者经常讲方言,剩下的人大部分就融入到了普通话的环境之中去了,而仅21.7%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方言讲得非常地道,所以总体看来,方言还是在不断消失的,比如从我再往下,家庭里就很难有地方口音了,但其实我父母还都是有口音的。这其实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呈现的是一种地域和文化的多样性,就像民族服饰一样,也许不会经常穿着,但确实代表着的是一种活生生的历史和人的身份归属。而不管从国家还是一些名人,都开始重视起了方言的保护,比如著名主持人汪涵私人出资近500万,启动“響應”计划,保护湖南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