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的猪焦虑-谈谈一流知识和知识付费
都说知识付费是风口,而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只是如今这些飞起来的猪都很焦虑。得到预期今年上市,而最近朋友圈很多人都在转汪丁丁老师的关于一流的知识是无价的这样一篇文章。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其中的观点既有认同之处,也有觉得不够清晰的地方,忍不住写一篇小文,集中的表达一次对知识付费的看法与期许。
从用途上来说,知识有三种类别,第一种是让人吃上饭或吃好饭的学问,第二类是让吃饱饭的人获得幸福的学问,第三种则是让那些真正受使命感驱动的人获得生命意义的学问。我的观点是第三种学问是任何知识付费都无法提供的,因此你可以称其为无价。原因是自我驱动的人体悟得出的东西来自于其私人的经历,不是他们表达观点,而是观点借助他们的经历得以第一次更清晰的展现。这些观点,若没有完整的了解其背景,就不具有可复制性。无论是追求星辰大海的马斯克,还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统一的汪丁丁,他们脑中的知识都是难以转化成能够为大众接受的形式的,这也是那篇文章中提到主要观点。
然而对于其他两种知识,则是知识付费服务所要深耕的。得到的三个关键词是赋能,父爱,焦虑,这是针对第一类知识。而针对如何获得幸福的知识,由于幸福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需要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属于喜马拉雅和知乎所关注的。下面的图是我参加的知乎live自助餐,看看其中的分类,就知道更多的是和怎么过得开心有关的。
在我看来,知识还有另外一种更复杂分类方式,这也算是一种思维套路了,设定两个维度,将不同的知识分在不同的象限上。在横轴,可以按照知识的来源是集中(单学科)还是开放(跨学科+应用)来分,而纵轴可以分成知识表达是依据理性还是依据直觉,由于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是系统一的直觉思维,因此按照直觉写出的东西更加通俗易懂。霍金的《时间简史》属于单一学科+直觉表述(虽然书中的观点是反直觉的),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属于跨学科+理性表述,而众多的科研论文属于单一学科+理性表述,至于最难的是跨学科+直觉表述,这方面做得好的是像《人类简史》这样的作品,但同时也是伪科学泛滥的地方。
说完了知识的分类,下一个问题就是排座次了。我不喜欢鄙视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域与地狱,知识的边际成本是零,是对传播者来说,但对于接收者却各不相同。所谓的一手知识二手知识的分类,其实也没有意义。只听一本书的主要观点,就一定只能接收到二手知识了吗?若是你听完有了自己的思想,做了自己的调查,那你拿到手的知识就带着你自己的体温,这也就是所谓的赋能。而能够重复出那些曲高和寡的知识,也不意味你掌握了世界的真相。
不管做什么,都要想清楚自己最想获得什么。要做针对吃饱饭的知识服务,要做的是加强实践,当下的知识问答就很适合,你学完了,答对了所有的题目,能在小论文中恰当的引用相关的知识,那就算获得了实用的技能,就可以升职加薪。而要做针对吃饭开心的知识服务,则要做到开放,让每个人都能分享自己的快乐,让所有想要倾听的耳朵都能方便的找到频道。这两类知识服务,都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与福祉,是值得去做的。而对于那些试图回答如何成为自己这个问题的知识服务,则只能将其归于只给鸡汤不给勺的不地道行为,虽然短期会带来可观的流量,但长期必然会让人厌烦。
熊逸在他的得到专栏说了解一个观点,首先要看他来自那里,反对谁。而我觉得真正要看的是那些人反对他,那些人又在找这个观点做儿子(认为他其实来源于我的思想)。任何一种观点一个概念都是动态的,社会性的。了解其历史,也就了解了内部的变化逻辑和运作机理,而看清楚了这些观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才能预测其未来会怎样变化。这也是不管针对吃得饱还是吃得开心的知识服务都要做到的,你可以将其称之为系统化,或者是提供些百度搜不到的东西,但本质上,你做的是带着读者将书读厚而不是读薄的过程。同样是写一本书的缩略版,可以持久的知识服务要做的是提供一个登山的拐棍,让读者能够在个人攀登的时候能够累的时候支撑一下,而不是提供一个全景式的VR,让他们能够葛优躺着就登顶成功。
关于知识付费,最后我还想说说我的一些担忧之处。真正推进社会进步的是那些忘记了自我幸福的孤独探索者,他们的所作所为,不管到了那个时代,都不会被大多数人理解。而现代社会的自由主义传统,包括对个人财产权的绝对保护及契约精神,都帮那些追求星辰大海的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知识付费的兴起,会不会造就一个“美丽新世界”式的牢笼。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只要有了那怕一点认知差距,就能够打开印钞机了,那会不会导致本来自我驱动的人,因为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被人忽视。用更直觉的说法,以前梵高的悲剧是直到他死了,人们才发现他的伟大,而未来梵高的悲剧,会不会是他活着的时候,自己的画就被各种按自己风格仿制的画所淹没,以至于没有几个人看到原作。
要避免这个问题,我觉得知识付费还是需要补上其欠缺的第三块,也就是如何活出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是在素材上提供人物传记,在表现形式上要带着主观感情,要像史记或者巨人三传那样,既有细节也有评点。要写的当然不止是大人物,小人物找到自我的故事也是值得讲述。但这些故事,其实比跨学科的通俗化写作还要难,需要写作者自己就是自我驱动者,只有他们才能写好身边同行者的故事。而且人若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那就不会在乎当下是不是开心,就算学习技能也不需要有别人为你搭梯子了,所以知识付费注定不会去做这样费力又自掘坟墓的事,而这些个人的经验感受,如果可以算是知识,也可以因为有价无市而称为无价了。
总结一下,关于知识付费,从知识的内容和用途上,我在这篇小文中分别进行了分类,有些能做,有些不能做,能做的每一类该怎么做,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我真正关心的还是那些所谓无价的知识,这才是让一个社会真正富足的根基,那些对未知永无止境的探索热情,那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不拔,这都是只有自己能给自己的,我们不应该责怪知识付费不能给你提供这些,反而要提供伪造品的无良鸡汤充满警惕。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