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谭 | 请给年轻人一片自由的天空
剑花兄是我的大学中文系同学,重庆人。昔日我俩一同报考文化部选调生,结果都没考上,剑花兄再战四川选调,一举成功。如今我们都已工作近三年,回顾来路,剑花兄感慨颇多,今谨以此文反刍一二。
LIGHTEN ·20180210 作者:剑花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作为年轻人的我们究竟是应该按照父母一厢情愿给我们设定的路线走下去,还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背井离乡到远方闯荡追求梦想。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值得全范围讨论,因为对于广大生活在乡村而不得不远离家乡的年轻人来讲,他们在这个问题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只能离开家乡去远方谋求生计。
因此,这样一个话题范围仅限于生活在城市里又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的年轻人身上。他们有很多的选择,但同时又有一定困境和苦衷。
近日,某电视节目上就专门播放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在成都的小伙子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于是辞职到东部更发达的城市——南京工作。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工资又不到三千,还要支付房租和日常开销,收入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于是每个月不得不向家里要一两千的生活费。刚过三个月,他的父母就忍受不住了,纷纷要求他回到成都。他的母亲一开始就不同意他这样做,父亲虽然最初支持他的做法,但几个月过去看到他工作毫无起色,态度也开始转变。
父母表示,在成都不仅有房子,还有稳定的工作和朋友,每个月额外的支出完全可以避免,未来生活毫无压力。但这个小伙子就是不肯回来,他认为自己刚刚适应了南京的新生活新环境,现在再回来又要重新开始,很不划算。而且他表示,南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生活可以变得更好。旁边一大堆的专家在分析解剖,有表示支持,也有表示反对,莫衷一是。这个小伙子像是一个犯人,正在接受荧幕前的“审判”。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为这个小伙子感到同情和心酸。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去追求另一种不确定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但囿于家庭亲情的关系,他又不得不面对世俗道德的评判和指责。
专家们以成功者的姿态高高在上进行所谓的开导和教育,面对他们看似强有力的说辞,这个小伙子的辩驳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无疑是煎熬的,因为他不仅要面对工作职场上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内部的压力。双重压力的打击,也许只有“同是天涯沦落人”才能够体会。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这个飞速发展、处于转型的社会里,人们不再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去追求更广大的空间,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有更新奇的想法、更非凡的勇气、更远大的梦想。因此,他们就有更强烈的愿望去开拓自己的未来,哪怕失败他们也愿意去尝试。
但父母的想法与他们背道而驰,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鸿沟。应该说父亲的态度一般是开明的,节目中的父亲其实一开始是支持孩子的,但因为三个月时间过去而没有见到成效,所以也开始着急。其实,但凡参加工作的人都知道,三个月仅仅是试用期,工作才刚刚起步,就算是一年半载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在绝大多数岗位上,没有三年五载的积累和奋斗,是不会有太大突破的。
由此可以看出,这位父亲还是有点急功近利,不太了解现实社会的残酷竞争,仅仅以他们的经验来要求子女,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也是很多父亲的写照。而母亲的想法更多考虑的是家庭的团圆和亲情的维系。节目中的母亲表示,就算孩子每个月挣到两万元钱,她也希望孩子回到成都回到她的身边来。
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母亲都是这样的想法,这是母爱的本能。她们认为,就算孩子挣到再多的钱但如果仍旧是长久的地理空间隔绝,也是没有意义的。只要孩子在身边,她们就不会过多担心,有什么都可以照顾得到,甚至在事业和婚姻上也可以为孩子张罗。
父母亲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他们的用意和初衷也是合情合理的。没有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的一片苦心我们应当理解。但父母亲想尽可能地按照他们的意愿去设定子女的人生道路,这恰恰就是矛盾的根源。
就像是幼鸟翅膀硬了,终究会飞离巢穴,长大的孩子都会有逃离家庭、飞向远方的梦想,而小小的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梦想。他们有一颗不羁放纵爱自由的心,不希望生活在父母既定的路线当中,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所以他们甚至会放弃已经安逸的生活,转而去追求另一种不可预知的生活。说到底,他们就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创造自己的事业,证明自己的能力,这又有什么不对呢?
诚然,追求梦想不一定要背离家乡、远离亲人,而且很大程度上,因为有家人的支持,更加容易取得成功。但当有人不安于现状,想凭借自己的本领去闯荡一番时,作为父母就不应该打退堂鼓,不应该成为他们的牵绊,而应该做他们背后坚定的支持者。家是每个人避风的港湾,父母是我们最能依靠最能信任的人,连父母的支持和信任都没有,我们奋斗的信心和决心自然会受挫。显然,没有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而生活在痛苦和压抑之中。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失去某些东西,我们能做的就是直面现实。对于年轻人来讲,志在四方,总是谈“乡愁”与“离情”,难免会变成一种束缚和牵绊,从而失去一些追求更美好事物的动力。距离产生美,正因为距离才更懂得和珍惜难得的相聚。实际上,在当前社会诸多的现实选择面前,陪伴也可以是跨越时空的,特别是心与心的精神陪伴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很多人成功的背后无不包含着远离亲人的苦痛,他们努力去适应一个新环境,创造一片新天地,这是值得点赞的行为。
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志同道合,在艰难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对亲人的思念无不萦绕在脑海,但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坚强起来。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能够锻炼人,残酷的环境更容易造就他们独立的能力和强悍的本领,正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处在温柔富贵乡享受安逸,还是远离养尊处优直面困难,我想有志的年轻人都是不惧挑战的。
亲情毕竟是年轻人无法抹去的关系,也是年轻人必须直面的问题。常年在外势必导致亲情疏远淡漠,对父母等亲人的关爱是我们必须弥补的功课。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年轻人要有自由的天空,但这天空也要有方圆。常回家看看,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关心,给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个时限和目标,许父母一个承诺,让他们不再担心。在外奋斗如果疲倦了,回到父母的身边,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倦鸟归来,我想父母是不会拒绝的。
当然,最完美的结局是,自己取得了成功又得到了亲人的支持,并且共享了成功的果实。
来谭·LIGHTEN
鸣谢「重庆·剑花」
这是剑花在《来谭》的第一篇文章
公众号联合推荐
闭馆时限 / 织清 / 一只汤圆酱 / 文异复兴 /
和想象力谈恋爱 / Herman写字的地方
/ 宋蔚奇/ 科学荚 / 昼极
投稿邮箱
lighten1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