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 这本书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
“读者荐书”020《金蔷薇》荐书视频
壹
作家刘小枫有一本著名的书——《这一代人的怕与爱》,是我刚上大学不久读的。
书里提到了一个故事,让我很惊讶。刘小枫说有个青年画家到他家作客,他们聊得很愉快,这时候刘小枫提到一本书,正常的聊天突然就中断了。画家听到这本书一下激动起来,立即站起来背诵了书里面大段大段令人心碎的文字。当背诵到那句“维罗纳全城响起了晚祷的钟声”,这位画家的眼睛湿润了。
让画家瞬间失控的这本书,是农历新年伊始,读者读书会推荐给大家的“读者荐书020”——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这位画家湿润着眼睛背诵的,是《金蔷薇》中的一个温馨而苦涩的故事:《夜行的驿车》。
读刘小枫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跟很多同龄人一样,还没有开始经历生活的磋磨,对未来多少有一些理想,内心敏感,自命不凡,不理解刘小枫何以要用“怕与爱”来描述一代人的生活,倒是书里充满的各种大词——理想、灵魂、诗意的生活、生命的亮色,很合我当时的胃口。出于对这个故事的兴趣,我迅速找来一本《金蔷薇》,想体会一下那个青年画家内心的激动。
那个时代,大学不像现在这样功利和浮躁,大家对某些词还是充满信任的,比如艺术、理想、热情、敏感。一本能打动青年画家的书,自然跟这些词息息相关,在那个时代,《金蔷薇》这本书有很大一批铁粉。直到今天,我们还时不时能看到,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带着膜拜的心态在怀念《金蔷薇》。
如果要生硬分类,《金蔷薇》应该算一本探讨作家文学创作心态的艺术札记,探讨什么是文学艺术,该如何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实际上,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想跟大家说的其实是:我们应该如何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
现实的生活难免有灰暗,怎样才能让灰暗里充满亮色,让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如果只是讨论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作家是怎样写作的?怎么才能写好故事?作家对文字应该有怎样的感情?每个问题都会让普通人感到乏味,但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用意绝对不止于此,他有讲故事的本领,每个主题他都能讲出忧伤或温馨的故事,以至于读《金蔷薇》的人,还来不及跟作者讨论问题,就先陷入他讲的故事里,陪着他的故事变幻自己的心情。最终,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尝试着去理解艺术地看待生活的方法。
贰
那一年,翻开《金蔷薇》,我才发现,我其实已经读过它了,而与之结缘,是因为《读者文摘》上的一个故事——《珍贵的尘土》。我因此专门去找这篇文章的出处,正是《金蔷薇》。于是,我重温了那个故事,吞咽了书里其他的故事,只是没关心破损的书皮上写着什么名字。
列兵让·夏米运气很好,他跟随部队来到美洲,一场仗都没打就得了疟疾,要给遣送回国。鳏夫团长托他把自己8岁的女儿一并带回国。
一个笨拙的列兵,想尽心照顾好这个神情忧郁的小姑娘,却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用最笨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讲故事。
回法国的船上,他讲了一个关于金蔷薇的故事——
夏米的母亲曾告诉他:“谁家有金蔷薇,谁家就有福气,不光这家子人有福气,连用手碰到过这朵金蔷薇的人,也都能沾光。”
苏珊娜问夏米:“让,会有人送给我一朵金蔷薇吗?”夏米回答:“世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很多年过去了,夏米越活越卑贱,再次出现在故事里,已经是一个巴黎的清洁工,每天跟尘土、垃圾、蟑螂、耗子打交道,身上总是散发着耗子的骚味。
他重新遇到苏珊娜时,她已经变成了楚楚动人的大姑娘,脸上还是忧伤和不快。与男友闹了矛盾的苏珊娜在夏米的“狗窝”里住了5天,他们像是重新回到那艘送他们回法国的船上。苏珊娜重新提起夏米讲给他的故事,叹息:“要是有人送给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
5天后,长相漂亮的小伙子回到苏珊娜身旁,把她接了回去。夏米依然笨拙,可是,他还想给苏珊娜爱的希望,他想给她一朵“金蔷薇”。
夏米经常去首饰作坊清除垃圾,以前他把尘土和垃圾一股脑倒掉,从这时开始,他开始收集这些尘土,确切地说,是收集尘土中些微的金粉。日积月累,他终于得到一小块金锭,并请人打造出一朵金蔷薇。
金蔷薇做成后不久,老夏米就死了。每个人都忙着为自己的温饱奔走,没人会在意一个老清洁工的生死。
老夏米的金蔷薇最终没送到苏珊娜的手里,她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个送她回国的前第二十七殖民军团列兵让·欧内斯特·夏米的生活,和他想送给他的金蔷薇。
叁
在这本书里,无论是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还是他提到的契诃夫、雨果,他们其实都是老夏米。在书里,作者认为一位合格的作家应该是这样觉察生活的:
每一分钟,每一个无意中说出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无一不是一粒粒金粉。
艺术家就是在尘埃中收集这些金粉,熔铸成金子,送给我们金蔷薇的人。他们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怕”,也能表达对人生的“爱”,他们比我们更理解“充满了怕与爱的生活本身”。
但这还不是我们极力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金蔷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才是让我们心动之所在:
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儿童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
如果你成年后常感觉到生活不如意,很可能是因为丢掉了童年时可贵的礼物。这个礼物,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对生活的敏感。
很多人都知道《豌豆公主》的故事。小时候看这个故事,只觉得豌豆公主太娇弱了,隔着二十层床垫仍然会被垫子下面的豌豆给硌着。我们忽视的事情是,豌豆公主生活中拥有异乎常人的“敏感”,能体会到生活中最微小的疼痛与欢乐。
按这个逻辑继续推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内心的敏感度高低与内心的美好和粗糙有关。
幼童的内心,是充满诗意的,他可能会因为午睡睁开眼看不到母亲而充满忧伤,也能因为得到一个心爱的玩具而欢欣喜悦。一颦一笑,都是纯粹的哀乐。
成人则太容易丧失对身边生活的兴趣。他们被生活赶着前进,内心成了身体的俘虏,身体在现代社会的欲望和狂欢里越来越迟钝。
文学艺术的价值何在?可能就在于能为迟钝的成年人提供一点点反思和沉静的空间,保养他们对世界的敏感度。所以有人说:敏感度,就是人文主义者的自我修养。
我们想掌握某种本领的时候,会不断训练自己,就是为了强化与这个本领相关的敏感度,像编辑对文字敏感,经济学家对数字敏感,诗人对人心和人性敏感。见微知著,从细小的线索和感受中,有更深入的发现和更深刻的思考,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有趣。敏感也是有趣的条件。
内心敏感度越高,一个人的内心趋向高贵的可能性越大。那些刻意远离文学和艺术的人,冷酷、淡定,他们可能会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一定离内心的自我越来越远。为什么帝王和巨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孤独和荒诞感,大概和这个原因有关。
知道这个道理,有时候会让人沮丧。有人承认自己已经变成粗糙的成年人。这时候我们才会说,《金蔷薇》这样的书是真正给这些成年人的礼物。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书中描述的作家,在创作中对世界的每一次心动,其实都是在示范,把艺术家细腻的内心讲给我们看,断桥古道、岸边柳下、粉墙瘦马,文字可以闪光,细雨能带来思念,生活里确实充满了“怕与爱”,但也一样充满了惊喜和欣慰。
健康的社会,肯定不能离开艺术,鄙夷艺术和文学的人,其实是在嘲讽自己。
新书上架三天内下单,享8.5折优惠
编辑:若 水 美编:王 萌
配音:知 微 视频制作:知 微、伊 宁
欢迎关注读者读书会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金蔷薇》(读者读书会定制版),读者读书会祝您春节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