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子过成诗,从在减法中找平衡开始
◆◆◆
春节前,我想组织部门里的员工做一次短途旅行。通知刚发下去没多久,一个女同事就苦着脸来找我,表示自己不能参加。言谈中,她屡次提及手边的工作一大堆,家里也千头万绪放不下。
听她讲完家里老人孩子的饮食起居、没采买的年货、没打扫收拾的边边角角和瓶瓶罐罐……我终于终于忍不住出声:“**啊,新的一年里,有什么计划和打算吗?”
她大概错把我的疑问当成一个表忠心的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继续做个好员工”。
我于是不得不直白地说出心里话:“我倒是希望你能先做个好妈妈。”
这个女同事肯定觉得心里很委屈。什么,像我这样全身心为家庭付出的女性,怎么可能还不够格当个好妈妈?
没错,我坚信一个对自己都不够好的女人,肯定不会是一个好妈妈,也不会是一个好太太。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努力宠爱你自己;对丈夫最好的爱,是永远让自己做一个值得他爱的优雅女人。
工作太忙、孩子还小、收入捉襟见肘、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这些都不是你做一个优雅女人,忘却诗和远方的借口。
优雅,其实不分贫穷和富有。
陈丹燕的旧文集《上海的金枝玉叶》里,曾经展现了昔日永安百货大王的千金郭婉莹对于生活的讲究——
这位曾经把逛百货公司买东西作为职业的豪门小姐在经历丧偶、劳改、资产没收后跌入了社会底层,但在最困顿的时候仍然要用煤炉里烧红的火钳子烫头发、用野花装饰窗台、用铁丝烤面包……
无独有偶,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里》也记载了康有为的外孙女罗仪凤。
这位曾经家里吃一顿西餐要用掉200多个盘子的世家女子,在被打成右派后用搪瓷炉子做蛋糕宴客,把做好的蛋糕送人时,也一定要用油纸扎得方方正正。
优雅,其实也不分年龄。
和罗仪凤一起在日据时代的菲律宾生活的严幼韵曾经是旧上海的时尚icon。在复旦时,她喜欢每天开着当时算是顶级奢侈品的汽车去上学,算是同学中的异类。
在98岁的时候,她在癌症手术出院后的第二天就和主治医生翩翩起舞,103岁的时候还要穿着高跟鞋喷上香水才肯去做头发,仍然是老太太中的异类。
在逆境中努力提高生活品质,在年华老去后依然珍视自己的体面。这是优雅的本质,是所谓的“美人在骨不在皮”的精髓。
但对现代女性而言,优雅,更应该是不忘初心,在喧嚣繁杂的都市生活中,努力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Suzy Parker,Chanel No.5的首位代言人,首位年薪超过十万美金的超模,被称为战后美国的“时代面孔”。在她流传于世的无数张风情万种的照片中,有一张她为了第三任丈夫Dillman洗手作羹汤时的抓拍。
很多时尚评论家都盛赞“优雅的女人”各种姿态都透露着精致,但也仅此而已。她自己引以为豪的、深受万千粉丝追捧的、被情人们深深迷恋的,还是她戴着珍珠,穿着粗花呢套装,叼着香烟的样子。
就连Suzy自己都说:“他们爱我,因为我是Suzy Parker,不是因为我菜做得好吃、衣服烫得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