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命在大城市买房,然后呢?
如果不是因为房价又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我大概也不会去看一部小众日剧《公主小屋》。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在东京独自生活的打工女沼越幸,在拼命攒钱买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类人和事。它们折射出了生活在东京这座大都市的不同阶层的人们,和房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人生。
看完你会发现,原来买房并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话题,不论居住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都逃不掉买房与否的困扰。
房子话题讨论最热时,平均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4~5条买房相关的状态,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抒发自己对于年龄和房价的焦虑。
自古以来,人们对房子似乎就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执念。房子作为一项冰冷的不动产,却常常与“家”“归属”“根”等这类温暖词汇联系在一起。
然而近几年,随着大城市人口密集化的不断加剧和政府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控,房子除了提供居住价值外,开始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复杂含义:奋斗成功的象征,财富自由的前提,老有所依的保障,一项回报率不断飙升的投资……
当一间房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承载家庭的容器时,它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又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这是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也许,在买房之前,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一定要买房?我想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了房以后呢,会幸福吗?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日剧《公主小屋》尝试着帮你做出了假设。
你为什么一定要买房?
“为什么要把自己买的房子卖掉或租出去呢?我想买的,是能永远居住下去的房子。”
——沼越幸,居酒屋服务员
《公主小屋》的女主角沼越幸,是一个高中毕业后就独自一人到东京生活的打工妹,26岁的她单身、独居、父母双亡,居住在东京相对便宜偏远的群居公寓区,房屋不是漏水就是洗衣机崩坏,就连到这里发售楼传单的小弟都要暗暗吐槽:“住在这里的人,怎么可能买得起公寓嘛。”
沼越在东京唯一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居酒屋的服务员,一做就是8年。这样的女主角,当身边人听说她要在东京买房时,第一反应都是:“也就是随便说说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买房,她全年无休地拼命打工,同一家店的店员都称她为“换班之神”。家里的洗衣机坏掉了也不肯花钱修,作为一个在东京生活的现代人,她居然没有手机。
她平时总是木讷笨拙、面无表情,唯一能在她脸上看到微笑的瞬间,是在看到存折上的钱又多了一点的时候,和幻想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后的幸福生活时。
当她踏出买房的第一步,去售楼中心看房时,在众多衣着光鲜的白领间一副学生扮相、穿着朴素的沼越总是能引起售楼中心几个员工的注意。一开始他们都怀疑沼越买房的决心。
面对除了想买房以外,对买房的各项政策和准备工作一无所知的沼越,高桥一生扮演的售楼小哥伊达是这样告诉她的:
那么,沼越买房的目的是什么呢?在一次售楼会上,面对买房顾问分享的“买房前要综合考虑房屋的地段、增值空间和租出成本等问题”这一观点时,平时安静少语的沼越第一次提出了疑问:
在沼越的观念中,买房是为了自己居住,将好不容易买到的房子卖出去或租出去,在她看来,十分不解。
售楼部的顾问和销售们自然一脸懵,没想到现在还有想法这么单纯的女孩子。他们也曾不止一次揣摩:“所谓能永远居住下去的房子,指的是什么呢?”
在和沼越不断深入接触后,他们才渐渐明白,“房子”对于失去双亲后,被迫离开自己原本在东京的家,搬去乡下亲戚家过“寄人篱下”般生活的沼越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大多数人把房子作为一项投资理财的产品时,房子在沼越心中,依旧是最古老的“家”的象征,它代表着“不再流离失所的生活”,代表着心安。
我之前在网上做过一份与房子有关的问卷调查,在问题“你买房是为了什么?”中,排名第一的选项是:“安全感和归属感,买了房才有在一座城市扎根的感觉”。
▲样本平均年龄:25-30岁,集中坐标: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可见,房子在绝大部分现代人生活中的意义,是某种“安全感”的象征。
就像很多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将“年轻时的奋斗”作为规避未来风险的保障一样,“房子”在那些极度渴望在一座城市扎根、被一座城市接纳的异乡人心中,也是为未来降低生存风险的一项保障,或者心灵上的某种寄托。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房价一次次突破人们可承受范围的底线时,还是有很多人即使四处借钱、倾尽几辈人全部资产、背上几十年房贷压力,仍要在大城市买房的原因。
然而,在越来越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一线城市,房价的离谱涨幅已经使房子在很多人的生活中从“生存必需品”的清单中剔除。
当房价处在绝大多数人触手可及的位置时,买房看上去天经地义。但是当房价被置于大多数人即使跳起来也触及不到的位置时,房子在某些人的概念里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
毕竟“想买房”和“能买房”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所以,当你受外界舆论干扰,为了买房而焦虑不安时,是否应该先静下来想想:我为什么要买房?买房在我的人生规划中是一件必需品吗?
你想买什么样的房?
“我不能买下这套房。这儿的风景确实很美,但是我发现,有些东西与我永远无缘,我明白了有些事,就算努力也是办不到的。”
——沼越幸,居酒屋服务员
当你已经想好要买房后,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可能是:我想买什么样的房子?
这个问题涉及房子的价格、大小、地段、支付方式等诸多选项。
对父母双亡的沼越幸来说,买房是一件自己一个人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当同事对她买房的想法产生质疑时,她曾说:
一开始她去看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高楼层,可以俯瞰整个东京的夜景,带有空中花园和休闲区。她在看房时不禁畅想自己在这里生活的惬意。
然而她所看的那间房,其实早已被某个父亲帮忙凑齐全款的女生预定。而且,以她的经济能力,也支付不起那间公寓。
然而她还是在第一次看房后,和销售预约了第二次看房,并穿上了全剧唯一一次比较正式的正装和并不适应的高跟鞋。售楼中心的几个朋友还担心她为了买房变得盲目,从此要背负超额负担一辈子成为房奴。
沼越却站在可以俯瞰东京的阳台上第一次认清了现实,她终于知道:有些事情,即使努力,也是办不到的。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经济实力不足,但一心只想看大城市里面积大、地段好的房子的买房族们,在看房过程中逐渐认清的现实。
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
一半以上的人想在二三线城市买房,除此之外就是“哪种买得起买哪种”,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是在一线城市买房,相比市区,更多人会选择靠近郊区地段的房子,原因自不必我多解释。像现在的北京,即使是距离国贸这种繁华地段32公里,隶属河北范围的燕郊,房价都飙升至了2万以上一平米的价格。
所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实在无法兼顾房子的地段和大小。在金额有限的情况下,想买五环内的房子就得牺牲房子的面积,想买大一点的房子只能去五环外买。
过去,还有些人会为了兼顾两者,采取“曲线救国”的道路,先从二线城市的房子买起,涨价后再换一线城市中心地带的小房子,再慢慢换中心地段的大房子,比如下面这位豆瓣网友:
但各种购房新政出来后,购买二套房的首付提至60%以上,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倍。“曲线救国”似乎也不太行得通了。
所以,买房是一件量力而行的事情,认清现实,在可承受的经济范围内买房,才不会让房子成为自己一生的负担或奢望。
就像认清现实后的沼越,一扫失望情绪,对东京这座城市招招手,决定重新来过。
沼越重新踏上了看房路,这次她只看自己买得起的房子,比如地段偏远一点的二手房。
买了房以后呢?
“我到底能不能一生都支撑着这个家?”
——井川,知名漫画家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在大城市拥有一套房子的有房族一定比无房族幸福,事实真的如此吗?
《公主小屋》中,三个有房的独身女性买房后的生活状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离开熟悉的家人朋友,独自到东京求学的女孩A,靠父亲凑钱买下了一间公寓,就是沼越之前去看过却买不起的那间。
看上去她的生活充实有趣,和不同的男孩子约会,奔波于各种联谊社交场合,但她却在独自一人走在繁华的街上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突然从建筑的缝隙中看见星星”,这种感觉就像突然从大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中惊醒,问自己究竟为什么来到了这里一样。
剧中,一次偶然,A将手机落在了沼越打工的居酒屋。沼越去A的家里送手机时,惊奇地发现,正坐在地板上吃外卖的A,家里除了一张床外,什么家具都没有。就像看上去热衷社交、内心却很空虚的A一样,这间房子影射着她在东京的真实生活:孤独、空虚、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她虽然有房子,却找不到东西将它填满。
沼越问A为什么买下了这间公寓,A望着窗外的夜景出神地说:
这是虽然在东京有房,心灵却极度空虚的A的故事。
另一个女性B,是一位40多岁的单身白领,她在市区的繁华地段有一套人人都梦寐以求的房子。职场上给人一种女强人印象的她,被公司里的年轻女性们称作“单身之星”。外人眼中的她,生活十分幸福。
现实情况却是:她并不喜欢“单身之星”的称号。几十年如一日在大房子里过着单身生活的她,看上去在职场中雷厉风行,生活中善解人意,生活作息健康规律,晚餐做沙拉、饭后练瑜伽。但她却在夜深人静入睡之际,幽幽地说出了一句:“我什么时候才能死呢?”
房子虽然满足了她外在的虚荣,却无法填补内心的寂寞。
最后一个女性,是知名漫画家井川女士,她在繁华的街区买了一栋独墅。当初因为看中了宽敞的院子,井川女士买下了对自己来说有些空旷的房子,这在售楼部的伊达心中一直是个心结。
因为井川女士是他成功签约的第一个客户。在长时间没有业绩的情况下,他在明知那套房子并不适合井川的情况下,仍推荐她买下了那套房,为此他担心井川买下这套房子后并不幸福。
某次,沼越在路过这套房时,看见坐在庭院的太阳伞下一边喝咖啡一边休息的井川老师。她不禁感慨:“我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住进这样的房子啊。”
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伊达,伊达却告诉她:
也正是因为这次对话,伊达再也无法忍受心中的那份自责,在某天晚上,他跑到井川老师的家门前略带哭腔地问:“买了这套房子后,您幸福吗?”
虽然漫画家回答自己很幸福,但老年独居、靠画漫画生存的她,也只能一刻不停地画画,才能维持自己住在那间大房子里的生活。
想住什么样的房子,就必须付出对等的努力,承担更大的压力。从买房的那一刻起,生活就容不得你任性,房子带来安定和幸福的同时,也会牺牲另一种生活。
想起我在上海的某个朋友,去年和男友在上海市区买了一套房,全额600万,首付300万,剩下的300多万要靠每月一两万,分20年还清。
当我说“多好啊,你在上海终于可以定下来了”时,她却摇头说,买房后,花钱没以前那么随便了,现在出去买东西都要看标签价格。由于她自己开店做生意,店里生意不好的时候也会夜夜担心得睡不着,害怕下个月的房贷没有着落。
“只要一想到我要还20年房贷,等还完房贷我都40多岁了,就好害怕。”朋友说。
这和剧中沼越的某个孕妇邻居,因为买房后的还贷问题忧心忡忡情况类似。
所以,买房虽能带来一定安全感,但如若过于逞能,还贷压力太大,反而会降低幸福度。况且,买房并不代表人生奋斗的终结,很多时候,真正的奋斗,反而是心仪的东西到手之后才真正开始的。
调查问卷中,在“现在买的房子需要多少年还清贷款?”和“房贷占每个月工资的多少?”两个问题中,还贷20-30年、每个月贷款小于工资的三分之一是主流:
在贷款年限和还款金额尚可承受的情况下,因为买房而不幸福的人占少数,绝大多数有房一族表示“买房后感觉差别不大”,或者“幸福,有了安全感”。
《公主小屋》的最后,虽然沼越仍然没找到心仪的房子,但她仍在努力攒钱、积极看房的路上。
纵观中国社会,正在因买房而上演着一出出人间奇观:为了买房而假结婚/假离婚的男男女女,利用假结婚/假离婚赚钱的房产中介,因为一套学区房在有房一族前抬不起头的清华博士……
有时我们作为观众对这一幕幕奇观冷嘲热讽,有时我们又迫于现实不得不成为奇观中的一员。买了房的人看着日渐飙升的房价洋洋自喜,没买房的人用有房族们“房奴”的身份安慰自己至少来去自由。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在买房的焦虑和争论声中遗失了初心,他们越来越不明白:拼了命在大城市买房,究竟是为了什么?
其实,无论你抱着怎样的初衷买房,无论你为买房付出了什么,亦或你压根就不想买房,都不是一件值得上升到价值观去争论的事情,人活一世,自己开心就好。
最后用《公主小屋》中的一段话结尾:
无论有房无房,都希望你活得幸福、自在。
作者简介:林安,都市青年生活记录者,一边写字一边拍照的斜杠青年。本文摘自作者的公众号「土土土槽」,都市青年生活记录,近期征集「不上班」故事。
青年文摘优选女神节开始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