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有准备的人生,才是不焦虑的活法(3)
有时候,有些文章标题让我觉得焦躁。
34岁“老来得子”,勾起我们的对生育年限的焦虑; 35岁“月薪2400”,引发我们对安身立命的焦虑。
而最近在读的书,让我心安且获得启发。
杨澜在书里说,自己是采访的“功课主义者”。
她觉得自己并不算特别聪明,幸好有自知之明,知道要做功课,下功夫。
有次她采访做空小王子索罗斯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完很多大部头,从对冲基金到金融准则,从经济理论到政治哲学。
做好准备工作后心里有底,采访时得心应手,采访后宾主尽欢,索罗斯甚至夸她,“你对我的理论总结,比我自己表达得更清晰。”
杨澜说,以每次采访平均功课量为10万字计,策划、采访、编辑等时间加在一起,上万个小时应该也是有的。
她还放了句狠话,“今天我敢说,只要给我足够时间准备,采访任何人都是可能的。”
一本记录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的书中,麦基分享了如何避免陈词滥调的方法,“决定写任何一个故事之前,要找10种方式来写这个故事。”
比如讲一个爱情故事,关于男女主角认识地点,最好写15到20种相遇方式,把这些方式罗列出来,看哪个最接近我们的人物,接近他们的生活。
如果聚会是最合适的认识方式,那就把其他方式撕掉,再写10种聚会上认识人的场景,然后去聚会上了解情况和细节。
麦基说,“如果你不认为自己对自己的主题是权威,你怎么敢写呢?”
采访或编剧都是让人焦虑的工作,从容不迫的采访者,背地里做了大量功课;教父级别的神编剧,私底下撕毁多少备选。
他们懂得用准备度来抵消焦灼感。
以我的经验,我最焦虑的时候,是我对自己的准备最不自信的时候。
我在生活中总会下意识地别让自己落入“准备不好-焦虑-更准备不好-更焦虑”的劣质循环里。
以下是我对抗焦虑的一些方法:
为了减少外地出差前的焦虑,提前两天把旅行箱敞开,在家想到什么东西顺手放进去,买票后客票验真,出行前检查证件;
为了减少被检查工作的焦虑,只有平时做好电子归档和纸质存档,索引明晰,才不会在平级或上级部门来检查时露出马脚;
为了减少上台做汇报的焦虑,提前在家就把材料熟悉到透,对着镜子多演练几遍,预料可能发生的意外以及备好应急预案;
为了减少等体检通知的焦虑,平日里就应该把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坚持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等良好生活习惯落到实处。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个准备都算数,这些年,我逐渐厘清两点:
1. 我对自己处境中控制不了的部分感到焦虑的意义不大,更加有意义的是,关注我能控制的部分。
2. 在我能控制的部分里,阶段性地确立目标,分解到每个更小维度的阶段里,过着有准备的人生。
深深赞同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写过的一句话:能把人的潜力彻底区分开的,是他的准备度。
自己在密室里的准备,会把焦虑最小化,潜力最大化。
看到手机电量不足10%,焦虑没用,你得一格一格地充电。
人生也是。
免费听书
“ 坚持听书,才能过不焦虑的人生 ”
免费开放,听遍全球经典好书
音频领读,让阅读更简单
10天陪你听本书,一年比别人多读36本
这样读书,你的层次会越来越高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开启高效的有声图书馆
-背景音乐-
《逝年》
-作者-
梁爽,理性天蝎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点燃你自律的心。公众号:哪梁爽哪喜庆(ID:zheliangshuang),微博:@梁爽笑抽筋了,新书《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发光发亮》正在销魂销售中。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文静,电台女主播,迷人音乐咖,优雅女神经。新浪微博 @Lucky雯大静 ,微信公众号:每晚一首循环歌。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