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頔:我怎样处理成年人的多重社会角色,抓紧时间出书?|三明治生活写作免费课
曹頔说,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真看不出来!”
这句话,几乎成了她和别人初次见面的问候语。
看不出她结婚了。看不出她有三十岁。看不出生过两个孩子。混迹在哥大校园里,这些看不出又加上了一连串的惊叹号。除此之外,在她的工作履历上,还有进入联合国总部实习这样的亮点,她甚至还创办过一家上市公司。
这样不停地在母亲、女儿、妻子、学生、员工、老板几种身份间来回切换,曹頔说自己像一台变频空调,灵活地转换模式,而不至于深陷于一种单调的生活之中。
今年她出版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像世界一样宽广地活》。在这本书里,曹頔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两年里她在纽约的观察与收获,有文化的冲突、市井的喧哗、人情的冷暖,以及这个阶段当中有关自我的成长。
如果你也想发挥碎片化时间的最大价值,记录自己的人生体验,4 月 4 日(周三)晚上 8 点来三明治的「生活写作工坊」听曹頔聊自己怎么处理成年人的多重社会角色,并把这些经历转化成丰富的写作素材。
主讲人
曹頔
个人简介
曾做过新闻媒体人、创办过上市公司。
2014 年带着两个孩子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工作硕士学位,
期间放弃学校实习分配,经过层层选拔获得进入联合国实习的机会。
2018 年 1 月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散文集《像世界一样宽广地活》,
分享两年读书生活的所获所得,引发讨论热潮。
现任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合作发展副总监,不断推动社会公益事业。
主题
如何发挥碎片化时间的最大价值,完成从素人到作者的转变?
我在纽约两年平常写作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如何在生活的琐碎中收集和吸收素材,并转化并输出为具有创造力有价值的文字?
第一本书出书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在与编辑沟通中有哪些趣事?
公众号写作和图书写作在创作上的差异?如何调整这种差异?
零碎的时间里坚持写作对自己有何影响?
如何管理时间,做好创作与其他一切事情的平衡?
上课时间
2018 年 4 月 4 日 星期三晚上 8 点
免费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表单即可获得报名直播间链接。
上课方式
在指定时间进入千聊线上课堂,和主讲人互动。
在正式开始之前,曹頔有一篇选文《走进联合国》想要先分享给大家,其中记录了她 32 岁时携儿带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时,自己争取到联合国的实习机会,并对这个光鲜亮丽之地进行认知祛魅的故事。
2015 年夏天,我第一次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走进联合国总部大楼,成为联合国开发署的一名实习生。
这完全是个意外,因为向学校申报实习机构的时候,联合国首先被我剔除在名单之外。我不喜欢任何威武庄严、需穿灰色套装戴工牌上班的地方。
意外发生在二月的一个晚上。自大雪中返家的我,坐在书桌前喝着热可可,许是那甜味让人神驰,我莫名其妙点开了一封广告邮件里的链接,跳入本学院的在线聊天室。刚巧有一场校友与学生之间的求职咨询正在进行中,我被电脑随机配对给一名 2014 年毕业的学生,网名是 Louise,应该是女孩子吧。
她很快打字过来:中国人?
我说:是,我的姓氏相当有中国特色。
她居然打出中文:我在联合国工作,你想问什么?
原来是同胞。我捧着热可可,认真地想了想。
工作内容?任何工作凡是努力都可学会。
工作强度?只要不用通宵熬夜,应该都能扛住。
福利待遇和职业前景?我不在乎。
想了半天,我回答:只一样,这是个真正干活的地方吗?
她慢慢地打字,联合国里有社工背景的人少得可怜,需要更多我们的声音,所以,是的。
众所周知,联合国是块金字招牌,所有人都慕名而去,独缺社工。这种割裂多少来自价值观的偏见。社工是与生俱来的自由派,具有浓厚草根气息,关注的对象是个人、家庭和本地社区,有清晰的反精英和反全球化倾向。而联合国,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是精英和全球化最为集中的所在。另外,社工是跨领域的实践型学科,缺乏高度严谨的研究方法,始终未能在严肃的主流学术界拥有一席之地,本专业的学生也因此甚少受到精英机构的青睐。尽管学院每年都向联合国派遣实习生,这些藤校研究生却大多被派去做初级文秘工作,每日裁剪PPT的图片大小,或往 Excel 表格录入数据。
Louise 的话让我重新思考去联合国工作的意义,不为一己喜恶,不为举足轻重。
我拒绝了学校的安置分配,自己投送简历,得到了面试通知。面试官与我同门,是国际关系学院的毕业生。她简单介绍:我们的工作,就是成为一座桥,联结 UN 、各国政府与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和弱势群体。
这个意外,便是这样开始的。
2016 年 4 月,离我毕业只剩一个月的时候,新浪派了一名摄影记者跟拍我在联合国总部实习的日常。从早上迈出家门,到晚上赶地铁回家,甚至不上班的时候去学校写作业的模样,通通被摄入相机。在办公室里,摄影师围着我的格子间三百六十度地拍,拍我制图,拍我打电话,拍我趴在桌上午睡。他跟着我去仓库搬东西,去其他办公室开会,就连我去茶水间泡杯咖啡,也要在一旁不停地按快门。同事们大叫,活在镜头下太可怕了。后来我就习惯了,我大口喝汤,逛菜市场,把相机当作不存在般,也放弃了管理自己的表情。
四月的纽约春寒料峭,我带着摄影师穿过第一大道走向秘书楼,他在我面前一边倒退着拍摄一边问:为什么要来联合国?
我反问他:你觉得呢?
他放下相机说,多数人选择联合国只为一个原因——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的确,这里代表着名气和权威,光是坐在一旁听那些平时只在《新闻联播》里才能看到的人物高谈阔论,就已经感觉自己在改变世界。
可对于我来说,世界远在政治以外的地方,谁也不能妄谈改变。
年轻时做新闻节目,我有许多机会接触和认识名人,刚开始难免激动,很快便心平气和,从不曾索要合影和电话号码。与陌生人合影多么突兀荒唐,况且在自己变得足够有用之前,擦肩而过以后便不会再有重逢的机会,要来那一串号码又有何用?
况且名人也是人。记得我正式领到工作证,入驻联合国办公那一天,恰逢七十届联大开幕,元首高官们接二连三地被保镖们护送进来,在里三层外三层的摄影机面前,面带微笑地和拥挤的人群站在一起,慢慢观看墙上的展览。战地记者出身的美国驻联合国代表鲍尔女士最认真,提了许多关于叙利亚难民的问题。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更是善解人意,主动招呼工作人员一起自拍。全都是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大家雀跃不已地围上前去,迫不及待发至社交媒体。马克·扎克伯格只身到访,破例穿了一件西装外套,见多识广的外交官们竟然全都失了分寸,纷纷涌上前合影。他一边微笑应对,一边慢慢退到门边,我听见他对旁边人喃喃地说:“人太多了,我得出去透口气。”我推开门,冷风猛地灌了进来。
在受到经济危机波及之前,联合国的工作稳定,收入体面,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工作福利。负担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 75% 的学费,包括那些最贵的私立大学;工资无需缴纳美国个人所得税;持专属联合国护照,外国雇员可获得 G4 外交签证合法留美。虽然常被中国籍员工诟病雇员的国籍比例未能平等反映会费占比,但与美国本土的机构相比,联合国仍然具有对少数族群极友好的工作环境,既是种族和宗教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单位,女性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员工比重也比一般的大企业高出许多。
不过这些诱人的条件,与并未计划久留的我没什么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弱势群体并不是官员们唯一且最重要的关心。各国为社会公义而在此联合,国与国对利益的竞争却是无处不在。获得过普利策奖的鲍尔女士诚然对战区的儿童忧心忡忡,还曾借助我们的视频连线对孩子们嘘寒问暖,但叙利亚今时今日的悲惨境况,她所代表的国家既是始作俑者,亦是雪上加霜的推手。总在国际援助项目上展现高风亮节的北欧诸国,秘书楼里照样流传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黑色历史。
我第一次跟着同事参加联大会议,便是在那可怜的叙利亚小男孩陈尸海滩引起举世哗然之后,大会紧急召集各国讨论叙利亚的难民危机。会议在历史悠久的托管理事会会议厅召开,镶着白蜡木的墙壁上有一组引人注目的雕像,一名妇女两臂高举,放头顶的小鸟飞去。
我问同事这是什么寓意。
她说,托管理事会曾经用来管理前殖民地国家,这雕塑乃是希望他们在联合国的帮助下实现独立,从而“无限制地飞向更高处”。
会议进行得有条不紊,荧幕上难民们从夹杂着哭声和尖叫的偷渡船上争先恐后地跳下来,与暖气充足的会议厅里平静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代表们穿着一丝褶皱也无的深色羊毛西装侃侃而谈,这些受过绝佳教育的外交官,每次发言都有些我听不懂的单词,但意思很简单:难民很可怜,我们要做以下 ABCDE……
可能是屋子里太热,我不停地打呵欠,同时觉得墙上那只张着大嘴的鸟十分滑稽。
我和同事当天带去了一部用虚拟现实(VR)技术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一名十二岁叙利亚女童在难民营里不乏童真的日常生活。这片子由几位好莱坞和纽约的制作人操刀,在全球巡展的过程中,让人身临其境的新技术唤起了公众对难民的关切。然而在这个会场,大家连九分钟的片子都没时间看完,却在用三个小时侃侃而谈。
当硅谷的无人机飞入菲律宾雨林向村民们发送无线网络信号时,这里也是在侃侃而谈。
当马拉拉带着脖子上的伤疤站上联大会堂的主席台时,某位妇女署的高官却因为相关推特没有@他而在半夜大发雷霆。
点开联合国官方网站,跳出来的第一句话是:欢迎来到联合国,您的世界。
这里到底是谁的世界呢?
手握亿万脆弱生命的权柄,却仍然对面前支离破碎的现实束手无策,精英政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结束拍摄那天,我发着三十九度高烧,站在东河河畔与这名年轻记者告别。他问:片子你要不要先挑?
我摆摆手,新闻摄影,轮不到我说话。
他笑了:真的?说不定我可以帮你磨磨皮,拉拉腿。
我说,万万不可,以后老了回头,仍然希望能看到一段货真价实的回忆。
每周我要写两篇工作日志,汇报工作进度和学习收获,上司看过后对我说,你让我们对社工这个专业产生了重大好奇。春天正式开始的时候,她与我一同来到阿姆斯特丹大道 1255 号,与一百多名社工学生和教授讨论,本专业如何代表最边缘群体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发声。教授 N 对我说,你把一颗新的种子带进了联合国。
这才是这次实习的重大意义。
如果你想体验一种去除身份后的自由,那么,来三明治的每日书吧。
生活过成了平面,还能怎么泛起激荡的浪花?4月6日-27日,和童言一起建筑故事宇宙
三明治要这样的你:爱写作,懂运营。如果对非虚构写作及其丰富呈现形式抱有热情,特别对当下中国人日常的生活写作尤其感兴趣的话,欢迎你加入三明治工作团队。
写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需要陪伴你的物品,它们是毛毡包、Writers 帆布袋、有猫病本子、九口山本子......来三明治的“写作灵感铺子”吧~
▽点击进入“写作灵感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