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留下的,都是对文学有着自己小小坚持的人
今天“村上广播”的内容,来自上周湖南弘道书店最新推出的 2018「编辑驻店计划」的首次线上分享会。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姚东敏老师,也就是最近大热的村上春树新书《刺杀骑士团长》的责任编辑,与广大读者朋友一起,分享了自己作为图书编辑的一些感受和心得,以及担任这本重头作品责编的酸甜苦辣。
感谢弘道书店(公众号:弘道1992)组织的分享活动,以及授权发布活动文字实录。
姚老师:大家好,我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姚东敏,也是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的责任编辑。很开心今天晚上和大家一块儿聚到这个群里,待会儿希望和大家聊得开心。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参加线上的交流分享活动,有点紧张,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村上春树这本《刺杀骑士团长》在年前 2 月 5 号左右就已经开始预售了,3 月 8 号左右在全国开始上架,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已经读过了呢,还是很感兴趣准备开始读?我很期待大家的问题,一块儿聊聊看吧。
弘道君:本次编辑驻店计划的活动分为三个板块:书店对谈环节、读者提问环节和随机互动环节,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弘道书店很荣幸能够邀请到姚东敏老师来与我们的读者交流,本次《刺杀骑士团长》分享会作为「编辑驻店计划」的第二期,想先请老师主要介绍一下编辑的职业的特点,对谈部分可能会更加侧重《刺杀骑士团长》一书背后做书的故事,和编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壹
弘道对谈
弘道君:第一个问题:《刺杀骑士团长》的版权费用是否会很高?拿到版权的过程是不是很艰难?
姚老师:费用的问题呢,不能否认是很高的,大家都知道,村上春树的作品一出版肯定是国内各大出版社关注的重点,所以版权费用也是水涨船高。尤其是这几年,已经高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地步,不过具体的数字是商业机密啦(笑),社里的同事也只有几个相关的人才知道,只能负责任地说,比《1Q84》还要高。
2016 年年底我们就得到了村上要出版一篇长篇小说的消息,我们就特别关注,那几天几乎每天一直在follow 他的各种消息,我们也搜集到了一些小细节。这本书在日本的出版也是十分保密的,基本只有书名流露出来,一些日本的网友和相关的人士也在进行各种分析,我当时差不多每天都要做一份简报,分享给领导和同事,以便做出最后的(出版)决定。
到 2017 年 2 月底,这本书在日本正式上架后,也就开始了正式接受版权报价的过程。我们所有的版权都是通过版权代理的机构来拿到的,可能读者不太了解这个部分,通常中国大陆要经过两层代理,一个是台湾的版权代理,还有就是日本的版权代理。一般接到了日方说版权可以报价的通知,就会一层一层反馈给我们,我们也就开始准备报价的过程。
他们通常在要求你给出具体预付金数字的同时,还要拿出一份比较详尽的营销报告,包括你对这本书的一些具体理解啊,和打算以后怎么来做这本书的一个整体的规划。
我们当时在日方代理要求的时间内提交了预付金和营销报告,然后之后就是等待的过程了。
当然大家也是斗智斗勇啦(笑),比如说报价的过程会持续一周,那么大家可能都是在最后的几天里才开始亮出自己的底牌。
我们当时得到的消息,除了我们之外大概还有四五家国内的同行,对这本书也非常感兴趣参与了进来。本来按照日方代理的说法,三月底我们就可以得到结果,不过好事多磨,三月底我们还没有等到这个结果。
弘道君:感觉大家能见到简体版还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
姚老师:是呀,在预计出结果的时候没有出结果,当时我们是很忐忑的,只能一天天等待下去。不过后来我们也等得疲沓(麻木)了,想着随便哪天出结果吧,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笑)。
最后我们实际拿到上线的合同已经到七月底了,所以对我们来说,翻译和出版的时间真的非常紧,因为我们想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可以让国内的读者早一天看到咱们的简体中文版的面世。
弘道君: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努力带给大家的作品,那么回到作品《刺杀骑士团长》本身,从一名资深编辑的角度来说,您认为村上的这部作品在目前为止的创作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姚老师:其实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会感觉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句话我在采访中经常用,也被很多媒体写进了新闻稿。当然这很正常,一个很成熟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会有一些他熟悉的,惯于使用的创作因素在里面,比如三十多岁的成熟男子啊,两个世界的穿梭什么的。
不过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 70 岁的村上所体现出的野心吧,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他对于现实问题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历史的一些反思,他在以前的作品里一般是浅尝辄止的,但是在这部作品里这个方面反应的得特别强烈,所以日本有评论家说这部作品既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突破之作,我认为是说得很中肯的。
弘道君:那么听您说做书的过程中常常加班到深夜,编辑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是我们想象中每日与书稿打交道,催稿,并挖掘作者吗?
姚老师:嗯,对,因为去年一整年基本都是扑在这本书上,上半年是在争版权,下半年在集中做这本书稿,下半年大概有一半时间吧,可能到家都是晚上 9、10 点钟了。
编辑的工作呢,其实我们这一代与前辈们已经有点不同了,我刚刚进出版社的时候前辈们主要是案头工作,就是审稿。不过对于现在的编辑来说,可能除了要求你要坐得住,文字功底要好;还要求你跑得出去,要去跟译者啊,版权代理啊打交道;甚至说书籍出版后可能还要肩负一部分宣传的责任……比如我现在就在跟大家做一个线上的交流啊,这种,哈哈。
催稿的话确实是每个编辑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每本书都会有出版时间的限制的,一开始我们都不好意思去催促译者老师,到了绷不住的时候就只能去问了嘛,他会说:“啊,我译了一半了”,但实际上他可能一个字还没有译(笑)。
因为上海译文出版社主要是以引进国外版权的书籍为主,所以挖掘作者的部分触及的较少,一般挖掘作者也是主要挖掘国外的一些作者。不断把国外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介绍进来,推介给我们国内的读者,也是我们译文出版社编辑的主要责任。
工作中的编辑姐姐
弘道君:那以《刺杀骑士团长》为例,编辑是如何推广一本书的?怎样挖掘每本书的价值,提出最有魅力的诠释来打动读者,让读者掏腰包把书买回家呢?
姚老师:就推广这本书来说的话,我觉得确实是要特别感谢我们社市场部和发行部的小伙伴们。因为作为编辑,主要工作是在书稿的内容本身,要让这个书稿的内容经得起推敲。
当这本书成型、出版以后,每一个推广的环节、宣传的环节、发行的环节都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比如说,我们写这本书的简介以及宣传语的时候,可能是编辑先来拟一个,再由我们市场部的小伙伴儿帮助我们一起来润色,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抓住我们读者的心,然后打动我们读者打开钱包把书带回家。
我觉得营销部分呢,肯定是要把这本书的内容忠实地表现出来。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它的亮点非常突出的介绍给大家。因为毕竟现在是一个信息非常快速,然后大家的时间也都非常宝贵的时代。所以可能要用最简短的文字,最抓人眼球的字眼来让大家 get 到这本书,我为什么一定要看它,一定要把它带回家。
所以如果现在大家看到的,关于《刺杀骑士团长》的一些宣传文字能够打动你的话,那我想,这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所有的译文的小伙伴儿们。
贰
读者提问
我们都知道,《刺杀骑士团长》未出时便已一片火热,发售后更是热门至今。同时出现了业内外专业人士与读者等部分追捧,部分又恶意抵毁两个极端,所以想请教老师:
1.如何看待此书的热度与这种热度的持续带来的口碑或影响?
2.未来是否会采取改动,对此书大陆版进行更多的如翻译如包装设计等方面底提升呢?
3.我这种译文的忠实老粉丝是不是该有份互动奖品嘞?
嗯,首先说这个书的热度。我觉得作为出版社和编辑来讲的话,我们最初的一步,就是把这个书做出来。我们的这一步已经迈出去了。然后至于说这本书它能够走得有多远,它的口碑是不是好,好到什么程度,它的影响有多大,那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力量和价值,这一点的话是交由咱们所有的读者来评定。我相信读者朋友们会给出最公正的评价。
关于第二个问题呢,村上春树先生的作品的所有的版权,是分的非常非常细的。比如说我们这次买的是它的简体(平装)版的版权。如果说我们想要做它的精装版的话,其实是需要再付一次钱的。就是要再买一个版权才才可以做到这一点,不然就是侵权了呢。
然后版权费用又这么贵,你懂的(笑)。所以,如果我们的简体中文版这个平装版能够卖的比较好的话,让我们先把这个窟窿给填个差不多。那或许我们会更有动力去把精装版的版权买过来,满足更多读者对于装帧方面的这个要求吧。
老师你好,我想知道出版社对翻译有什么要求?
个人觉得翻译应该尽量还原原作的风格,而不是过多地按自己地喜好对作品再加工。
我之前只读过施小炜老师翻译的几本书,最近才新读林少华老师翻译的,风格差别很大,有点不太适应。感觉和外国作者隔了一层纱,我所读到的村上春树和本人文字到底相差多少?
因为咱们大部分读者是没有办法去读这个日文原版作品的,所以都是托咱们的译者老师的福,或者说咱们翻译家的辛勤劳动的福,才能读到国外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
至于说,我们出版社的要求的话,首先肯定是忠实原文,然后行文自然流畅,同时,对于中文也要非常讲究,就是你既能够忠实的体现,作家每字每句原来的意思,同时又能够让我们的国内的读者,看起来非常的自然流畅。那有人就说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那个翻译的度的问题,其实请大家相信就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一家非常专业的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社。
可能您是先读的施老师的译本然后又读的林老师的译本,就感觉有些差别。但我觉得可能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问题吧,因为我也听到很多读者是他们当年是先读到的林老师的译本。然后后来又读到的施老师的译本,感受跟您有一点类似。但是就很难说,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我觉得我们会尊重每一位老师的辛勤劳动,也相信他们水平都是很高的。
当然啦,如果希望能够读到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树的话,建议您可以努力地学习日文,争取有一天可以直接阅读村上春树的原版作品,这样能够更好的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厮奇妹:蟹蟹老师~
老师您好(先不要脸地说一句:我也是老粉)。
以前林老师每次都会写序言,一些读者(比如我)都习惯了看正文前后翻翻林的序言,没拿到书之前我还很期待林老师这一次会写点什么,然而这一次没有。
想问一下林老师这次怎么不写了?
是他自己不想写,还是说出版社没这个要求,亦或是之前村上在国内人气不高需要林老师作序来介绍,而在如今村上在国内几乎众人皆知,甚至《刺杀骑士团长》还因为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而上了新闻联播(或是新闻 30 分,记不清了,抱歉),所以不再需要林为之作序了呢?
对,这个问题我来跟大家解释一下吧,其实林老师是写了的,因为他也习惯了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翻译感受啊,还有他对这个书的一些看法呀什么的。
但是呢,我们这次在签到这个版权合同的时候,里面是有特殊条款的,除了这个书本身,如果你要添加任何的东西的话是一定要跟日方先报备的。当时我们就跟日方申请说,因为依照我们的惯例,是要添加林老师的一个译者序的,那这次是不是 OK 呢?
比较遗憾的是我们收到的答复是:村上先生本人认为他希望读者能够没有带着先入为主的任何的观念,来看他这部作品。我想他希望大家能够像一张白纸一样进入他的作品,然后读完之后再给出各自不同的解读吧。
如果是对林老师的序言非常感兴趣,想找来看一看的读者朋友的话,其实现在媒体上应该是很容易找到的。
@D立体的心:原来如此啊,谢谢老师!
“今天也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啊~”
最近网上都在调侃日式翻译腔,那么老师是怎么看待文学作品中的翻译腔的呢?
其实我们自己出版社内部编辑之间,有时候也会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咱们中国的近现代文学创作跟国外文学的译界输入,一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为咱们的译者老师在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要代入他的中文修养的,但是同时又受到外文原文的一些限制。比如说一些特殊的语序呀、特殊的修辞、文字的组合等等。
所以我觉得这个翻译腔的问题是适可而止,就是说你可以把不管是日本还是英文还是任何一种文字,它本身独特的东西表达出来,同时又不能让咱们国内的读者太有违和感。
我们当年在读书的时候,老师也经常讲说:翻译日文啊,这个“和臭”要怎么看。“和”就是大和民族的和,“臭”就是香臭的臭。那么最后结论就是:完全没有“和臭”可能是很难很难的,因为每种语言和文字总有它独特的地方。如果“和臭”太重的话,那肯定是会让读的人觉得很不舒服的。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一点就是外国文学的译者的中文修养,一定要深厚。
(注:这里的“和臭”所指,应该就是指翻译的译文中,日文的特殊语感、语气、语序、特殊表达用词等等,被完全按照日文的习惯来翻译了,也就是读者提问中的“日式翻译腔”。)
同时,我觉得大家也不要特别抗拒,比如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当中一些好像有点怪的表达,其实说不定多年之后它就已经影响到了中文的表达,成为理所当然的一种表达方式了。
就像现在,咱们国内的年轻人很多的口头禅呀,还有流行语啊,其实都是有着深刻的国外流行文化的烙印的。至于哪些能够留下来,哪些被淘汰掉,时间会做出最好的回答。
@lzzie:谢谢老师~
哇终于到我了,激动!姚老师您好~我是一个村上忠粉,首先很开心期待了很久的骑士中文版权回到了译文。
想请教姚老师的问题是,就您个人工作经验而言,您对出版行业的未来前景有什么期待或者想法吗?
另外一个小小问题,请问《刺杀》中文版在成型过程中有什么比较好玩有趣的小细节吗?谢谢老师~
出版行业的未来前景啊,现在挺多人都说出版行业是夕阳产业的。包括我们自己可能也没有说特别乐观。但是我觉得,现在能够在译文留下来,能够依然从事出版行业的,其实都是一些爱书的人。就是对文学还是有一点自己小小坚持的人。
《刺》一书日文原版与校对的样稿
然后从另外一个角度的话,现在新媒体是非常发达的,欣欣向荣的。好像相形之下传统的出版社就有一点江河日下的感觉,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新媒体,它再繁荣,它的核心仍然是内容,永远都是内容是王道,我想我们传统出版社,能够坚持做好的一点就是内容吧。
中文版成书过程中好玩的小细节呀……这得是苦中作乐啊(笑),我想一想。
其实也是有的,我就忽然想到了一点:
《刺杀骑士团长》书里面是出现了很多跟音乐相关的东西。一些交响乐呀,歌曲啊什么的。因为我本人对这个部分修养并不是很深,没有什么造诣。但是又出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会自己去查一些资料,也想去请教一些专业人士,后来就是通过介绍找到了咱们国内一位在国际上非常有名气的歌唱家。
《唐·璜》歌剧中的一幕
他可能是目前国内唯一在国际上演唱过《唐·璜》这部歌剧的青年歌唱家,我当时跟他确认书当中提到的那首曲子叫《罗莎蒙德》。当我问到他这首曲子的时候,他就像刚才有一位咱们的读者朋友说的“最怕空气突然安静”——他好长时间都没有回答我,我也有一点、就是怕自己有没有冒犯到他呀,或者是怎么样。
结果过了一会儿,他,幽幽地的给我发来一句话,他说你知道吗,这个事儿很很诡异,很神奇。就是我问他那个问题的时候,他的身边,正好在放那首曲子。
不知道这个小插曲能不能满足你这个提问(笑)。
@Gambler:嗯嗯,肥肠感谢姚老师~交响乐的确是村上特别喜欢的元素,我还记得自己第一遍读完《海边的卡夫卡》,颠颠跑去听舒伯特。
老师您好,我有三个问题想请教:
1. 《刺杀骑士团长》的封面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是让多家设计公司分别设计后再选其中一个,还是直接确定了一家合作单位让他们来设计呢?为什么这本书的封面最终确定了这样的风格呢?
2. 这本小说里有没有我们读者容易不注意到、但实际上比较有意思或者很有用意的点呢?希望老师给我们讲一讲。
3.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看纸质书的越来越少。并不是每个编辑都能拿到很有话题有热度的书,编辑老师们在这种大环境下该怎么为那些一开始不怎么有热度的书做营销呢?
问题有点多,要是时间不够,老师可以选着答。
PS:今晚正准备开始看第二部~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封面。其实我们是有邀请多位设计师来参与这个事儿,就是大家都可以试一下,看看你对这本书的理解,然后你拿出来的方案是怎么样的。最后就是我们千巨万老师的这个方面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不管是编辑部门、市场部门、还是发行部门。都一致认可她的作品,所以最后才确定了这个封面。
我知道,就是现在网上也有一些对于封面的争论。其实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够尊重咱们这位年轻设计师的劳动成果,她确实是对这个封面加入了非常多的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她也写了一篇发表在公众号上的文章叫《我设计了刺杀骑士团长》(可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待会儿,我可以给大家转过来,大家来看一下我们设计师的心路历程,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她在里面藏了怎样的心思。
而且事实证明呢,我们这部书是在很多的实体书店是有码堆的,还有就是一些特殊的摆台,让大家来关注到它。这种像戏剧海报一样的,大色块的累积也确实是营造出来了非常鼓舞人心的一个气势,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Sa:确实大色块在摆台的时候还是比较好看,比较夺人眼球的。
第二个问题的话,其实我觉得村上真的是在这这部书里面埋下了很多小宝藏,等待大家去挖掘。
那我就提一点吧,我在其他地方也有讲过,大家可以注意到他在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的音乐家的名字。包括交响乐的创作者呀,包括一些非常有名的指挥家呀,其实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村上书中提到的克劳迪奥·阿巴多
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一
就比如说,其中很多位都是亲身经历过德奥合并时期的。那我之所以提这个德奥合并时期,看过书的读者朋友们可能都知道这是作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背景,也就是因为这个历史背景才导致了《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儿的诞生。
然后这些音乐家,要么就是曾经生活在德奥合并时期,亲身经历过这个时期,会有一些伤痛的记忆。另外还有的就是他们自身家族里面是有犹太血统的。大家都知道在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种族是进行了非常惨无人道的一个灭绝计划。所以这些音乐家可能也经历了一些颠沛流离,那这些都跟这个作品当中的这幅画,是有一些暗暗的契合之处的。
所以说,村上他真的很棒,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还是一个对于音乐有着非常非常深的造诣的人。他能够在作品当中提出来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的名字真的都不是随随便便就提出来的。他对这些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才能够这样信手拈来,让每一个作品,每一个音乐家都为他的这个作品服务。
@Sa:刚刚老师讲的第二点,我真的没有太注意到,对音乐不了解所有忽略了,读第二遍的时候要再看看那些音乐。
嗯,然后是您的第三个问题。其实我们每一个编辑在做一本书的时候,首先是这个选题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从一开始就觉得这本书,没什么点,连自己都吸引不到的话,是不会选择做这个选题的。那既然我们选择了做这个选题,肯定是有一些可以打动我们编辑自身的点,那么做出来之后就会试图把这些点介绍给大家,看是不是也能打动大家。
然后真的可能纸质书,慢慢的会变成一种奢侈品吧,就是,爱读书的人,希望能够保留一些,用指尖去触碰树叶的,这个感觉。
其实,我们不反对大家去阅读电子书,因为电子书也是书的一个载体,而且不管大家读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其实读的都是书的内容,我们编辑和出版社恰恰就是这个内容的提供者。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只要大家还在读书啊,那我们就还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还都是挺开心的。
@Sa:非常感谢老师,老师多注意休息呀~
叁
随机提问
老师您好,您一定也是一位村上迷吧~
1.请问作为读者和作为编者,阅读体验和心境有什么不一样呢?
2. 大陆的出版时间相对台湾来说更为滞后,对于新书来说是不利因素吗?该如何处理呢?
作为读者的话,我肯定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沉浸在故事情节和作者的创作手法当中。但是作为编辑的话,肩上有着更多的责任,得对咱们广大的读者负责,所以在审稿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办法以享受的姿态,单纯地沉浸在作品的情节当中。更多的是要校对每字每句是否跟原文相匹配;看中文是否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以及作品当中应该加注释的地方;是否符合逻辑啊等等,全方位的来审稿。
然后大陆的出版时间相对台湾来说滞后的问题。因为我也是从近两年才开始接手村上春树的出版工作。那之前的情况呢,就是在这个出版时间方面我不是特别了解。就这本书来讲的话,台湾确实是比我们早出版了,大概两三个月的样子。但是,我想说的是,有可能本身在版权的交涉阶段就已经拉开了差距。像我们拿到合同拿到这个版权的双签合同已经到了去年七月底的样子,那按照规定的话应该是拿到双签合同之前是不能开始任何出版工作的。
有可能台湾地区的同行在交涉版权的时候就没有遇到这个问题,拿到版权的时间就会比较早,所以翻译和编辑出版开始的时间就比我们要早很多。
其实请大家相信我们,我们译文在拿到版权之后真的已经是以火箭的速度开始,在推进各个环节,我们也非常想早一点让这本书面试,绝对不会有任何拖拉的。
《刺》第二部校对完毕后
然后,对于这是有利还是不利的问题,其实我们是没有过多的考虑的,因为我们首先选择对这本书本身的内容负责,对它的质量负责,虽然在时间压缩的非常短的时间,但是仍然是哪怕是加班加点也要尽我们的能力,把它做好。
但是,也不敢保证说是百分之百没有问题的,肯定也是有一些问题存在。所以,如果读者朋友们发现有一些不是特别准确的地方啊,或者是有什么需要修订的地方呢,也特别欢迎大家跟我们提出来。我们会以非常谦逊的态度来接受。并且争取在重印的时候,能够一一修订过来给大家一个更加完美的版本。
作家写作是靠灵感还是靠固定的习惯推动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编辑的工作很有意思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作家写作,是靠灵感还是靠固定思维推动这个我就不是特别了解了(笑)。因为我自己不是作家,然后写作也非常少。
但是就我看到的一些关于村上的访谈呢,就他《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来讲的话,他自己是觉得,他是被灵感带着走的。
就是某一天,他的头脑当中出现了一段文字,也就是咱们书中第一章一开始的一段关于风景的描写:就是他这个房子是建在山顶上的,然后经常是房子这边儿下雨那边儿晴天,就是有点儿像“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这种情况吧。
就这段文字出现在了他的脑海当中,他就是非常偶然地觉得,骑士团长这个词很有意思,然后包括这个词的发音也很有意思,然后它也是只存在于欧洲中世纪的一个特殊的身份的一个人物。于是他就产生了说要把这个人物写进作品当中的这么一个想法。
其实村上一贯是比较否认在自己写一部作品之前,有一个基础的框架呀,提纲啊,这种东西。他一直说自己下笔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计划的,然后一直是被情节推动着走的。
但是呢,我相信作家的写作方法是有各种各样的。肯定有很多作家在下笔之前是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框架,胸有成竹了才开始下笔如有神。那就为我们读者来说的话,只要是看到了精彩的作品,那都是我们的福分吧~
相关图书推荐
点击封面可看详细
《刺杀骑士团长》
第一部显形理念篇
第二部流变隐喻篇
[日] 村上春树|著
林少华|译
村上春树时隔七年长篇巨著
关于创伤、内省、对峙、重生的力量之作
2017 年度日本小说类榜首
一幅藏匿于阁楼的惊世画作串起二战创伤与现实吊诡
童年的痛失、家庭的破碎、战争的创伤
夜半铃声和古庙洞穴
不请自来的骑士团长……
面对无法挽回的失去,
他告诉我们,
回到洞中。
直面无以名之的恶。
长按下图二维码可至销售页面
三月已全面上市
敬请期待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