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推出 由300位抗战亲历者口述_纪录片天堂1
本文标签:
正是在2007年,关于战争的话题,越来越有分量,时间一步一步走向2009年底,“小崔说,明年是胜利65周年,做一个《我的》吧”,曾海若说。于是,纪录片《我的抗战》开始筹备拍摄。
到2007年,剧组已经采访过近1500位老演员,作为采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大学时学习管理专业,却立志成为电影导演,毕业又阴差阳错地进入电视台,用曾海若自己的话来说,想尽可能做与电影接近的东西,因此而走上纪录片拍摄的道路。不可否认,对电影的热爱,深远地影响着他日后的制作风格 “要把纪录片做得像电影一样好看。”曾海若说。
纪录片《我的抗战》日前在全国热播,由300位抗战亲历者口述的《我的抗战》一书也同时推出,印发数量已经超过20万册,引发了较大反响。纪录片《我的抗战》总导演曾海若日前在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以及斩不断的纪录片情结。
老人们并不像一般受访者那样问答,而更像个讲故事的人,讲小时候上私塾,讲长大结婚,讲打仗,讲解放战争,直到改革开放,几千位受访者,何等海量信息,正是基于庞大的素材基础,源自前期海量的采访,才能在纪录片内容中拓展出一条如此惊心动魄的《抗战1》的轨迹。
早年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对他的影响可谓深远。小川为了拍农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他说他一定要跟这个地方同呼吸,才能拍到他想要的”。而当年曾海若拍青藏铁路,在可可西里一待就是两个月,每天想的同样是感受这土地的气息,与它同呼吸。而如今,更加让曾海若痴迷的是,如何能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更为游刃有余地游走,以一种更具平衡感的手法来驾驭严肃题材的纪录片。《我的抗战》无疑是这一追求的具体实践。
为拍到日出与狼相伴
3000多位讲述者的素材积淀,选取近400位受访者口述,《我的抗战》(以下简称《抗战1》)诞生了。在曾海若眼中,《抗战1》的诞生水到渠成:《我的长征》纪念长征70周年,《我的祖国》是为纪念建国60周年,而《抗战1》,正是为了纪念这场65年前结束的战争。
采访3000多讲述者
2002年,央视新闻中心主持人崔永元筹备《电影传奇》,一两年里,他们四处寻觅长于纪录片制作的人。一天,曾海若的朋友恰好和他提起这事儿,,并拿出两个片子,当看至曲终人散,曾海若觉得很对“胃口”,就这样,当时在《东方时空》专门从事纪录片拍摄的他,投身于只看过两集的《电影传奇》,并从此与口述历史题材纪录片结下不解之缘。
如何能够让世人眼中过于严肃而端庄的纪录片更有亲和力?从《电影传奇》到《我的抗战》,打破传统纪录片的沉闷与平铺直叙,让更多人愿意看纪录片,愿意从更真实的视角了解历史,这就是新生代专题纪录片导演曾海若对于拍摄纪录片的追求和人生坐标。
文、图/本报驻北京记者 赵琳琳
曾海若至今也并不太明白,当年拍纪录片的人们,为何永远对日出如此感兴趣,为了拍到漂亮的镜头,愿意付出一切。他清楚记得,那年拍敦煌的日出,凌晨4时多,漆黑一片,没有路,没有光,依然义无反顾地爬上山顶。也记得在草原,为拍到日出与狼相伴。“至少说明对纪录片很热爱”,他这样诠释自己那些岁月里的执著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