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三十岁后始觉悟(2)
在我生长的年代,要当作家很难,因为稿费很少。我还有个习惯,就是绝不废话,能三千字写完的绝不会写成五千字,能五百字写完的绝不会变成一千字。
当作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为了生存,我开始去报社上班。我对成功的渴望很强,和当时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希望得到名利、金钱、影响力。我工作很卖力,因而很快就升迁,第六年就当了总编辑,同时还在报纸上写十八个专栏,主持节目,当电视公司的经理,还做了广播节目《林清玄时间》,一时风头无两,成为大众眼中成功的人。
到如今,我一共写了一百七十几本书,摆起来比我的身高还高。当时台湾有本杂志,评选“四十岁以下的成功人士”,我排行第一,排在后面人是马英九。
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
我以为,成功应该很快乐,应该每天带着“神秘的微笑”,但事实上很难,因为每天从早到晚要开七八个会,还要和很多你不喜欢的人约会、应酬。
到最后,生命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压,我发现自己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而且幽默和浪漫精神不见了,对年轻时候向往的东西都失去了兴趣。
有一天,我在报馆里等待看样刊,无聊的时候就翻开了一本书,开篇第一句话说:
“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把全部时间用来觉悟,就会一步步走向死亡。”
我当时很震惊,因为那会儿我已经过了三十岁了,却完全不知道觉悟是怎么回事。我开始思考:什么是觉悟?不久之后,我辞掉了所有的工作,到山上去闭关,去清修和思考,开始走进佛教的世界。清修持续了三年,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的作品中有了很多关于宗教的元素。
三年后,我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很多领悟,明白“觉”就是“学习看见”,“悟”是“我的心”,所谓“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因为心恋红尘,我决定下山。
在山下路过一个水果摊,我想买点水果,当时老板不在,我便在边上等。这时候一个路人过来,问我水果怎么卖,将我误认为老板。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经过了三年修行,大家竟然看不出来我很有智慧?随即我就意识到,觉悟修行并不会改变人的相貌,只是内心起了革命。
之所以讲觉悟,是因为现代社会,很多人看不到自己的心。我们把生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重要的生活,一部分是紧急的生活,会发现很多人都在紧急地生活,随波逐流,而不是重要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