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喜欢泡面胜过拉面 | 三明治泡面系列3
当各种流行爆红的东西在时代的洪流中来来去去,穿堂而过,已经有了60年历史的泡面居然有点经久不衰的意味,它的魅力发挥空间已经跳出了单纯吃食这个范畴,形形色色蕴含创意的人物故事都与它有关。
在泡面出现的第60年,我们将尝试用三篇文章记录关于泡面流行文化的故事,第一篇关于,第二篇关于,这是第三篇。
在部队的5年时光,除了战友,对于高山山而言,泡面是第二长情陪伴。
作为机场反恐维稳小分队的一名武警战士,他的日常活动范围跨不出首都机场航站楼方圆几十里,能自己挑个时间去顺义天竺区的超市购次物,都还是后来当上士官才有的待遇。2011年他刚进新兵连的时候,没有单独活动时间,炊事班伙食一言难尽,日子过得苦哈哈。眼巴巴等着军用品车来,是高山山和战友们漫长军旅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这辆一周来一次的小面包车,装满各类日用品、衣服、速食食品,他总是一次性买上好几桶泡面屯在宿舍里,逮住下哨的机会就偷偷泡一桶过过瘾。
吃泡面大多是在半夜2点、4点。24小时不间断的哨位任务,一日三餐都是列队集合到食堂解决的,执勤的哨兵只能在下夜哨之后才能得到一点短暂的“自我时间”,而高山山和战友们的固定“泡面餐厅”是部队的厕所,照他的话来说是因为“要低调”,说完他立刻解释起来,“一般部队的厕所可是比自己的寝室还干净啊,整个屋子里都是香盒散发出来的味道。”
高山山总说在部队吃泡面还是不宜太过明目张胆才好,不过实际上他们经常一个班浩浩汤汤将近十人揣着自己的泡面半夜去厕所吃,边吃边聊,想想场面还是挺壮观的。
偶尔也有能光明正大把泡面摆出来吃的时候,就是过生日。刚进新兵连的时候,有个战友过生日,班长给他们一人买了一桶泡面,相当于过生日的“长寿面”,高山山对那桶面的形容是“以前都没有想过,泡面能这么好吃”,因为“长时间吃不到泡面,一个很普通的东西,它在心中的价值就会无限升高。”
自从知道部队的这个传统以后,他老早就开始期待起自己的“长寿面”,他的生日正好是12月底下连之前,那会儿每天训练,他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的生日泡面,想其他战友是不是都能沾到自己的光,还能再吃桶泡面。
后来生日到了,副班长果然给他们从机场生活区买了十几桶口味各异的泡面,还外带一个生日蛋糕,高山山吃着自己的那桶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用新兵连统一发的不锈钢杯倒上饮料,过了一个满意的生日。过了几年,他当上班长,给新兵置办生日的时候,还是喜欢用这招,甚至动员了炊事班的力量,得到了友情赞助的鸡蛋和青菜,20多包泡面一口气下到大锅里,再加上这些辅料,搞个盆装着,每人盛一碗,围成一团,热火朝天吃起来。
在部队这样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没营养又廉价的泡面,诱人程度可以被放大无数倍,它常被称作是部队的“硬通货”,以及“人际润滑剂”,可见其受欢迎程度。高山山在部队的时候泡面吃的不算少,但退伍后,在家、出远门途中他几乎就再没有吃过泡面,好像一离开了部队,泡面自带的那种集体时产生共鸣的魔力顷刻间消失了一般。
整个中国的泡面消费场景都在疾速发生变化,尽管泡面曾被封作是绿皮火车的标配,但如今它在长途旅行中的地位开始变得微妙起来。高铁的出现,基本将人们的旅途时间缩减成短短几小时,在车上吃饭变得不再那么必要。另外在高铁这样的封闭车厢里,吃泡面这样一种味道杀伤力堪比榴莲的食物,稍有不慎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还有曾经把泡面当作是“加班伴侣”的上班族们和习惯了“一人食”的单身人士,现在也有了新欢——外卖,种类繁复、即时送达的优点掠夺走了原本属于泡面的客群。根据美团点评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大约为204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3%。全国近2亿单身人群里,有1.3亿人都在美团叫过外卖,将近400万人平均每周叫2次外卖,其中8万人每天叫一次外卖。
相比之下,泡面的消费数据就显得惨淡多了。世界方便面协会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的方便面年销量较3年前,大跌77亿包,只剩385.2亿包。论人均年消费量,中国则被位列前三的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远远甩在后面,排都排不上号。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角度,其实泡面和人口红利也是息息相关的,别忘了它的主要消费群体里还有一类人,蓝领。凯度消费者指数与贝恩公司合作发布的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中指出,由于大量制造业岗位转移至人工成本更低的海外国家,像方便面、平价啤酒这类传统上以“蓝领”为主要顾客的品类中,各个品牌的销量也陷入困境。中国整体工人人口的数量在2012年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低收入退休人员增多,加剧了增速的放缓。
因此泡面现在似乎只能用上“情怀”、“创意”这些“杀手锏”,才能让喜新厌旧的年轻人的目光能再停留得久一点。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品牌是日清,一直到现在,日清旗下的开杯乐/合味道、出前一丁、拉王,依然是吃面之人津津乐道的牌子。
作为泡面的鼻祖,日清也是开创杯面的品牌。泡面在初被发明之时,很受欢迎,它甚至还帮着地震洪水灾民们度过了不少艰难时刻。但是在1960年代末期,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却丝毫没有觉察出泡面的神奇之处,因为美国人没有烧开水的习惯,并且他们多用盘子来盛载食物,这就为了日清发明杯面带来了契机。1971年,安藤百福发明了日清杯面,这就是全球第一款即食杯面。
创始人安藤百福的创造力一直被日清沿袭至今,其品牌广告一直以脑洞清奇著称,武士、相扑、忍者、跑酷、丧尸、伪娘、无人机各种梗都玩儿得很溜儿,2016年为了庆祝泡面诞生58年,日清推出纪念版广告《进击的少女》,把这些元素都给揉了进去。时不时日清还会来个“自黑”广告,吐槽他们是如何按照老板的要求不停修改设计海报,目前为止这个系列在 Twitter上被转发超过17万次。日清的泡面周边也是千奇百怪,毛线杯帽子、热水壶纸袋、泡面味唇膏……完全是一副一本正经恶搞的派头。
日清的“自黑广告,图片来源:日清
日清的毛线杯帽子,图片来源:日清
《银魂》是日清泡面的老搭档了,合味道杯面出过许多银魂限量版,比如一款“草莓牛奶海鲜味”泡面,完全是照着片中银桑的甜食力来量身定打造。最近在上海举办的泡面展“孤独的泡面-100碗面的治愈时刻”就出现了这款“黑暗料理”,展览一共有54种奇葩面展出,像是以印度鬼椒为原料的地标最强辣拉面18禁拉面,以及日本藤原制面出品的6款动物主题泡面等,上海泡面主题餐馆“方的面馆”也另外贡献出15种稀有泡面参展。现场还有泡面售卖现泡区,那里可挑选的泡面有116种。
策展人林英杰说找到这些面费了大劲儿,每款进货量都不大,只能磨破嘴皮跟各国贸易公司周旋,有些绝版面淘来都是过期面了,“草莓牛奶海鲜味”泡面就是这样。在卖面区,他们列出了世界TOP10好吃泡面,扫了一眼,其中一大半都产自东南亚,我问他评选标准是什么,他说就一条,“如果让你吃一个月,你会选择什么面?”不过现在他自己是不大可能真的实践起来,在展览开幕之前,他和几个同事几乎已经吃遍了货架上的所有泡面,谈到泡面的味道,他撇撇嘴,面露难色,“已经不太想回忆了。”
展览现场还就着泡面主题,玩儿了点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踩面池”,一个小空间放着上千包过期泡面供人发泄。真来吃面的人倒不是很多,大部分是来拍照和看稀奇的。我在人群里注意到王欢是因为她才从娃娃机里掏出一包泡面,激动地蹦跶起来,旁边的工作人员笑说应该给这个精彩的抓捕过程录个直播。现场设置的娃娃机为了配合展览主题,里面的公仔都被换成了泡面,2块钱换个游戏币,捞一次,她是当天第4个捞到泡面的人。
王欢是个“泡面控”,趁着工作轮休专程跑来看这个泡面展,她戴着一顶渔夫帽,正中间写着“久仰”两个小字,说话的时候会偶尔点点头,配合着帽子上的字看,就像个一直在作揖的小女孩。她经常给朋友和同事煮泡面吃,放青菜、西红柿、芝士、鸡蛋,几分熟,顺序如何,她都心里有谱,有时还会创意式地放点辣条、麻辣肉来中和泡面的调料味。王欢掏出手机给我看她收藏的泡面食谱帖,做法千奇百怪,她准备之后全部尝试一遍。
在王欢这个90后看来,年轻人对泡面的包容度出奇的高,很多90后都挑食,但却总是吃泡面,她妹妹是90后的尾巴,小时候很挑食,爸妈满大街追着喂一口饭,但说吃泡面就OK,王欢转了转眼珠子,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她眼中泡面的特点,“有点像老干妈那样,百搭。”
很多90后和泡面有关的童年记忆总是“爱而不得”的心情。1980年代末期中国粮油政策逐步放开,珠海“华丰”、河北“华龙”、山东“龙丰”、无锡“中萃”、陕西“熊毅武”、广东“锦丰”等国产方便面品牌走入各家各户,随后在1990年代,“康师傅”、“统一”、“营多”、“美厨”的外资品牌也开始争夺大陆方便面市场,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方便面总归还是不算那么便宜的,有人回忆说,一包带油料包的康师傅面霸120标价超过了1块,而一般工人的月工资基本都只有两三百块。
华龙方便面,来源:华龙
华丰三鲜伊面,来源:华丰
“小时候吃泡面多奢侈啊。”但即使这样,以丹说自己还曾经在那会儿创下过一个吃泡面记录,两箱24包统一巧面馆在一个星期里被她吃了个精光。小时候爸妈管得严,总是不太让她碰泡面,但因为他们在外做生意,经常不在家,于是破例给她买了两箱泡面当作应急口粮,结果她一口气消灭了所有存货。自从这一次大开“面”戒后,她对吃泡面这件事完全失去了控制力,一方面是真爱泡面的味道,一方面自己煮泡面这件事被以丹当作是儿时难得的自由回忆,也见证了她少有的“叛逆”。一直到现在她还保持着每周至少一包泡面的食用频率,吃泡面完全成了一种习惯。
国内市场上的泡面她已经吃了个遍,只能在国外的品牌上动脑筋,网购、朋友国外代购,有多少试多少。以丹从2011年开始玩儿豆瓣,就加入了“方便面”小组,后来开了个帖,记录自己发现的新奇面种,断断续续也写了几十种。她最喜欢的是印尼的营多捞面和台湾曾拌面的香葱椒麻味。
泡面被当作是各国美食的缩影,爱吃泡面的王欢总结异国泡面的特点是,韩国面有嚼劲儿,东南亚的冬阴功面爽口,日本面汤变化不大但特点是浓郁……细细考究起泡面的消耗大区——东南亚,那里各个国家泡面的食用场景也都是不尽相同的。日清亚洲区负责人在接受新加坡《今日报》新闻网采访时表示,新加坡人大多在工作午餐时吃杯面;而在越南和印度,泡面大多出现在早餐餐桌上;菲律宾90%的泡面销量都由迷你装(一包60g左右)贡献,这意味着菲律宾人大多把泡面当作零食在吃。
在中国不同省份,泡面的口味同样极具地方特色。以丹的家乡广西南宁最出名的地方小吃是“老友粉”,这种酸辣可口的味道是当地的特色口味,因此当地的泡面小品牌还做出了用泡面换米粉的变种——“老友面”。以丹说,“没钱吃当地美食,就可以去超市里拿一包当地口味的泡面。”
这些都是爱泡面之人喜欢探究的泡面文化。以丹说到这些的时候,正和朋友在杭州旅行,临时打算第二天去上海看泡面展,不过后来误了车没去成。听说泡面展有各种异国泡面现场煮吃,她的言语间显得非常失落。她决定在杭州的最后一天晚上,去找找当地那家才开业的泡面主题餐馆 Instant Noodles,弥补遗憾。
泡面一度是人们饥饿时情非得已的选择,但多样的食用记忆和创意文化让人们爱它超过它本身的味道。挑剔,在它身上是行不通的,哪怕它是如此普通平常。
展览参观结束后,王欢和我一起去泡面展附近的一家日式拉面馆吃饭,她点了一碗酱骨面,灯光下的拉面油亮亮,一筷子下去能捞出一堆配菜,好像还不错,她咬了一口,突然抬头用黯然的眼神看着我,“下次你还会来这里吗?”似乎第一口的汤汁和面条没有捕捉到她心里期待的那个味道,只是一堆普通的碳水化合物,又或者面店里经过高度加工的食品,殚精竭虑想要吸引人类感官的意图被她识破了。
我没回答,也没再问,不过我唯一肯定的是,如果再有一个寂寥又饥饿的深夜,她一定会选择给自己下包泡面,而不是上外卖平台点份拉面。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欢、以丹为化名。文中图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作者拍摄)